导航
养殖信息网 - 首页 - 养殖技术 - 种猪 - 现代化种猪育种新技术(二)
种猪养殖

现代化种猪育种新技术(二)

编辑:养殖网 浏览: 236次
  3.计算机育种技术
 
  养猪业逐渐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使得现代遗传理论可以应用于生猪育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种猪性能检测数据和遗传评价结果的及时可靠传输。不同地区不再是全国共同繁育的障碍,实现了种猪的跨领域选育和**猪遗传资源的共享。大量的测量数据是现代生猪育种的核心,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应用到生猪育种中,使生猪育种资源得以储备,促进生猪育种的快速进步。
 
  3.1遗传评估
 
  选种是生猪育种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选择应建立在对猪遗传品质准确评价的基础上。畜禽遗传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在奶牛育种方面。目前,奶牛育种评价方法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生猪遗传评价的标准方法,并在生猪育种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猪的遗传评价可以在任何时候进行,只能在不同的时间进行。由于信息来源和数量的不同,评价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3.2育种价值估算
 
  个体育种价值评估是生猪育种的核心内容之一。科学选择可以获得遗传进步,但育种价值不能直接衡量。我们只能通过表型值和个体亲缘关系来估计育种值。在生猪育种过程中,收集到的各种生产数据都是表型值。育种价值选择比表型价值选择更有说服力。这是因为育种价值既没有非遗传的环境效应,也没有遗传的但不易固定的显性和上位性效应。它反映了遗传和固定的基因加性效应。未来世界将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生猪育种价值的估算要与时俱进。综合利用家谱、表型和遗传标记信息进行更准确的估计,将为生猪育种科学的更好发展和中国养猪业的崛起提供有力的工具。
 
  3.3计算机图像分析
 
  通过建立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和图形数据库,可以将育种数据、种质资源、形态特征、生态环境等与生猪育种有关的数字和形状联系起来。通过图像可以充分观察和测量种群行为和核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提高育种效果。在猪的饲养和生产中,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B超在体测量的猪背部厚度和眼肌面积进行了分析。屠宰后无需测量,降低了测量成本,提高了选种强度,提高了选种精度。利用核磁共振和计算机图像技术,可以在活体内测定肌肉的持水能力、肌内脂肪含量等肉质性状,加速这些性状的遗传改良。


 
  4.生物信息学育种技术
 
  4.1猪基因组数据库
 
  猪的经济性状大多是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除了微效多基因外,还有控制性状的主基因。由于不同物种间进化距离和功能基因的同源性,我们可以通过序列比较和同源性分析,在现有生物数据库中找到与猪经济性状相关的主效基因的同源序列区和同源基因,并对其进行检测、定位和挖掘,从而建立特征基因库,为生猪育种提供更多的遗传物质资源。建立的猪基因组数据库可用于猪品种改良,开展猪分子育种,加快猪育种进程。
 
  4.2基因组比较
 
  基因序列的差异可以反映物种间亲缘关系的程度。因此,全基因组比对的研究可以为猪的性状选择、杂交组合选择和杂种优势预测等方面提供帮助。此外,我们还可以比较不同品种猪DNA或氨基酸序列的差异,以及不同进化阶段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差异,从而研究猪的分子进化,了解猪的起源和进化。  
 
  本文由(养殖信息网)整理发布:http://www.yangzhixinxi.com/
种猪养殖相关阅读
查看更多养殖交易信息
养殖百科 查看更多
养殖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