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养殖信息网 - 养殖百科 - 乌骨鸡
乌骨鸡Black-bone Chicken
养殖档案
  • 别名:乌鸡
  • 原产地:各地
  • 身高:15厘米
  • 体重:5-8公斤
  • 饲养难度:中
  • 参考价格:300元
  • 特点:营养价值高
  • 成活度:
  • 成长度:
  • 环境适应:
  • 友善程度:
  • 运动量度:
  • 耐寒程度:
  • 耐热程度:
  乌鸡(又称竹丝鸡)是一种杂食家养鸟。美国把它唤为光滑的矮脚鸡,乌鸡长得矮,有小小的头及短短的颈项。而且皮肤、肌肉、骨头和大部分内脏也都是乌黑的。由于饲养的环境不同,乌鸡的特征也有所不同,有白羽黑骨、黑羽黑骨、黑骨黑肉、白肉黑骨等等。泰和乌鸡体型娇小玲珑。
 
  乌鸡是中国特有的药用珍禽,以江西泰和所产乌骨鸡最为正宗。
 
  乌骨鸡原产于中国江西省泰和县武山西岩汪陂村。相传在清朝乾隆年间,泰和养鸡人涂文轩,选了几只最好的泰和鸡作为贡品献到京城。乾隆如获珍宝,赐名“武山鸡”,并且赐予涂文轩官职。1915年,泰和鸡以名鸡的身份,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展出,受到各国的好评,被定为观赏鸡。从此,国内外就把泰和鸡作为珍贵美丽的动物在公园内展出。现在,乌骨鸡的生产基地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各省,北方有些地区亦有饲养。
 
  。最多见的乌骨鸡,遍身羽毛洁白,有“乌鸡白凤”的美称,除两翅羽毛以外,其它部位的毛都如绒丝状,头上还有一撮细毛高突蓬起,骨骼乌黑,连嘴,皮,肉都是黑色的。
 
  在巨著《本草纲目》里,李时珍说“乌骨鸡,有白毛乌骨者,黑毛乌骨者、斑毛乌骨者,有骨肉皆乌者、肉白乌骨者,但观鸡舌黑者,则骨肉俱乌、入药更良”。可见,在当时乌骨鸡已经并不完全相同,唯一一致的地方就是骨骼乌黑。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医学在辨别乌骨鸡优良方面,提出了“但观鸡舌黑者,则肉骨俱黑,入药更良”的方法,似乎还是突出骨色和肉色都是黑色的为佳品。
 
  用乌骨鸡治病,是中国独有的方法。当人们发现乌骨鸡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以后,立即被广泛用来调理治病,有的将其加工制成丸剂成药,有的将其炖煮服用,成为中药和食疗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关资料载称,唐代孟诜所著的《食疗本萆》书中已有用乌骨鸡治新产妇疾病的加工方法。宋代陈言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中首先出现了治妇人百病的“乌鸡煎丸”,历代医学几经修改处方,已有较大变迁。目前,市面出售以泰和乌骨鸡为主要原料配制而成的妇科要药“乌鸡白凤丸”,曾获国家级奖,畅销国内外。
 
  此外,盛产乌骨鸡的江西泰和县泰和酒厂,酿制了“乌鸡补酒”,被列为国家礼品酒,闻名中外。北京乌鸡精厂生产的“中华乌鸡精”,含有17种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以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于各种虚损所引起盯头晕、腰痛、失眠、健忘、贫血、月经失调、身体虚弱等病症。
  一、乌骨鸡的饲养方式和笼舍建造
 
  乌骨鸡的饲养方式和肉鸡饲养方式基本一样,笼养、地面散养、炕上平养或网上平养都可以,在农村炕上平养为最佳。
 
  乌骨鸡笼舍的建造必须选择背风朝阳、地势干燥、平缓、四周排水良好、远离居民区、交通方便的地方。
 
  鸡舍的大小依地势、地形而定,一般采用开放式新型鸡舍,这种鸡舍主要是采用双坡式顶棚,两壁敞开,前后两个窗口。其主要特点是:避雨防火,夏季通风,鸡舍干燥。这种鸡舍在气候温和或较炎热的地区比较合适。
 
  二、育雏期的饲养和管理
 
  育雏期为30天,育雏期的饲养管理是关系乌骨鸡生产成败的关键时期,其主要任务是提高雏鸡成活率和前期增重。
 
  1.消毒防鼠:育雏前,育雏室的地面和墙壁要用2000∶1的百毒杀S或ABB消毒剂喷洒消毒,再把食槽冲洗干净,晾干备用,同时育雏室要有半米高的水泥围墙,严禁有鼠洞。
 
  2.保温控湿:由于雏鸡绒毛稀短,不能抗寒,本身不能调温,温度过低会造成雏鸡生长受阻,扎堆挤压,导致白痢病爆发;如果湿度过大,会导致球虫病的发生,所以要保证合理的育雏温度和湿度。育雏室要备有温度计,随时掌握育雏室的温度。
 
  育雏室的温度和湿度,一般是1周龄内的鸡,育雏室的温度为34℃至32℃,湿度为65%至60%;1至2周龄的鸡,育雏室的温度为32℃至28℃,湿度为65%至60%;2至3周龄的鸡,育雏室的温度为27℃至25℃,湿度为65%至60%;3至4周龄的鸡,育雏室的温度为25℃至23℃,湿度为60%;4周以后温度为20℃左右,湿度为60%。
 
  除使用温度计外,还要学会“看鸡施温”。温度适宜雏鸡活泼好动,食欲旺盛,睡眠安静,鸡群疏散,均匀俯卧。温度过低雏鸡易拉稀感冒,互相挤压,层层扎堆;温度过高雏鸡张嘴喘气,远离热源,精神懒散,食欲不好,大量饮水。
 
  3.饮水开食:雏鸡出壳20小时后,就可进入育雏室,先饮水,后开食。开始饮水应用5%至10%的白糖水,饮半天,可提高成活率。10日龄前的雏鸡要饮温开水,水温要与室温相近。饮水最好采用雏鸡饮水器,饮水器里应经常保持不断水,让雏鸡自由饮用。饮水2至4个小时后,可开食,把饲料用水浸泡一下,以一抓即散为宜,均匀地撒在塑料布上,让雏鸡自由采食。饲料可直接喂饲料厂生产的全价饲料。但不论喂哪一种饲料,开始3至5天,饲料必须加0.2%氯霉素或0.2%新诺明,或在饮水中加氧氟沙星等广谱抗菌药物,控制鸡白痢病的发生。乌骨鸡与其他鸡种的不同之处就是先天性的白痢病特别严重,所以在育雏期药物要相互交替使用,不得间断,用塑料布喂3至5天后要逐渐换上小木槽或塑料槽,白天3至4小时喂一次,晚上4至5小时喂一次,总之要保持不断水、不断料。
 
  三、乌骨鸡的主要营养标准
 
  乌骨鸡的饲养,不论喂哪一种饲料,都必须达到营养标准,合理的营养是提高乌骨鸡生产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育雏期内的饲料,粗蛋白为19%,粗纤维小于6%,钙为0.8%至1.3%,磷为0.6%,氯化钠为0.3%水分小于14%。育成期内的饲料要求粗蛋白为17%,粗纤维小于6%,钙为0.7%至1.2%磷为0.55%,氯化钠为0.3%;水分小于14%。
 
  四、乌骨鸡的饲养密度
 
  合理掌握乌骨鸡生长时期的密度,可使乌骨鸡避免浪费饲料,提高生长速度,提高肉料比,增加乌骨鸡养殖的经济效益。
 
  乌骨鸡生长时期的密度,一般是1至10日龄,密度为40至50只/平方米;10至20日龄,密度为30至40只/平方米;20至30日龄,密度为25至30只/平方米;30至60日龄,密度为20至25只/平方米;60至90日龄,密度为15至12只/平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医学在辨别乌骨鸡优良方面,提出了“但观鸡舌黑者,则肉骨俱黑,入药更良”的方法,似乎还是突出骨色和肉色都是黑色的为佳品。
 
  用乌骨鸡治病,是中国独有的方法。当人们发现乌骨鸡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以后,立即被广泛用来调理治病,有的将其加工制成丸剂成药,有的将其炖煮服用,成为中药和食疗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关资料载称,唐代孟诜所著的《食疗本萆》书中已有用乌骨鸡治新产妇疾病的加工方法。宋代陈言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中首先出现了治妇人百病的“乌鸡煎丸”,历代医学几经修改处方,已有较大变迁。目前,市面出售以泰和乌骨鸡为主要原料配制而成的妇科要药“乌鸡白凤丸”,曾获国家级奖,畅销国内外。
 
  此外,盛产乌骨鸡的江西泰和县泰和酒厂,酿制了“乌鸡补酒”,被列为国家礼品酒,闻名中外。北京乌鸡精厂生产的“中华乌鸡精”,含有17种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以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于各种虚损所引起盯头晕、腰痛、失眠、健忘、贫血、月经失调、身体虚弱等病症。
  乌骨鸡是我国畜禽基因库中具有特殊经济价值的珍禽,具有国外鸡种所不及的优良性状,是我国特有的珍禽,兼备药用、肉用、观赏价值,是我国的古老鸡种之一,闻名中外的药用家禽,国际承认的标准品种。早在元代初期《马可波罗行记》中就有记载。表明乌骨鸡早在700年前就已存在,并作为滋补和药用的珍品。近年来我国已大力开展对乌骨鸡品种资源的挖掘整理,对乌骨鸡的研究也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如位于我国江西省的丝毛乌骨鸡,其体型结构细致紧凑,体态小巧轻盈,头小,颈短,眼乌,脚矮,皮肉俱黑而羽毛银丝雪白或全黑,头顶凤冠,故有“白凤”之称。有人称之为十全禽,所谓十全,是指桑冠、缨头、绿耳、胡须、五爪、毛腿、丝毛、乌皮、乌骨、乌肉。
 
  乌骨鸡不仅外形奇特美观,而且具备性情温驯,不善飞跃,就巢性好,生长发育前快后慢等特点。同时集药用、营养和观赏价值于一身,特别是药用价值最为明显,乌骨鸡是唐代药方“乌鸡白凤丸”的主要原料之一。正因为如此乌骨鸡生产在我国已形成较大规模。
  外貌特征其体态小巧玲珑,细致紧凑,头小、颈短、腿矮,具有十大特征:
 
  (1)丛冠:冠状似草莓型,冠齿丛生,颜色在性成熟前为暗紫色,性成熟略带红色。
 
  (2)缨头:头顶有一丛丝长,形成毛冠又称“凤头”,雌鸡比雄鸡更明显,形如“白绒球”。
 
  (3)绿耳:耳叶呈暗紫色,略呈孔雀蓝色,在性成熟更加鲜艳夺目,成年后,色泽逐渐变为暗绿色,雄鸡褪色较快。
 
  (4)胡须:在鸡的下颌处,生有较细长的丝毛,雌鸡比雄鸡更为发达。
 
  (5)五爪:每只脚有五趾,在鸡的后趾基部多生一趾。
 
  (6)丝毛:全身羽毛呈绒丝状,洁白光滑,只有主翼羽和尾羽的基部还有少量的扁毛。一般翼羽较短,羽片末端常有不完全的分裂,尾羽和雄鸡镰羽不发达。
 
  (7)毛脚:胫部和第四趾长有白色的羽毛,外侧明显。
 
  (8)乌皮:全身皮肤及眼睑、喙、胫、趾均呈乌黑色。
 
  (9)乌肉:全身肌肉及内脏膜及腹膜均呈乌色,但胸肌和腿肌颜色较浅。
 
  (10)乌骨:骨膜深黑色,骨质为浅黑色。
热销乌骨鸡推荐
养殖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