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养殖信息网 - 养殖百科 - 山鸡
山鸡Lophura swinhoii
养殖档案
  • 别名:野鸡
  • 原产地:各地
  • 身高:20厘米
  • 体重:8-16公斤
  • 饲养难度:中
  • 参考价格:
  • 特点:营养价值高
  • 成活度:
  • 成长度:
  • 环境适应:
  • 友善程度:
  • 运动量度:
  • 耐寒程度:
  • 耐热程度:
  雄鸟成鸟(春羽):前额和上嘴基部的羽毛黑色;头顶呈青铜褐色,两侧有白色眉纹;眼周和颊部的皮肤裸出,呈绯红色;在这裸出部上,还有一小块蓝黑色短羽,位于眼的下面;耳羽簇黑色闪蓝,羽端方形,活时能耸立起;颈部黑色,而有绿色或紫色金属反光;颈部下方有一白色颈环(这白环在前颈有中断)。上背的羽毛,轴部黑褐,羽片的大部分白色,外面具“V”形黑纹,纹的外面还有浅金黄色宽边。下背及腰浅蓝灰,靠近中央的羽毛还具有黄、黑和深蓝相闾排列的短小横斑;尾上覆羽转为污黄灰色;腰侧丛生栗黄色发状羽毛。两肩及翅上的内侧覆羽白色(羽干两侧黑褐),外围以黑色狭纹,黑纹的外围还有紫栗色宽阔边缘,两翅的其余覆羽大都浅蓝灰,大覆羽的边缘稍杂以紫栗色;飞羽浅褐,杂以淡黄近白的点斑和横斑,中央尾羽黄灰,并具有一系列的黑色横斑。这些黑斑转为紫红色,而伸入于同色而较浅淡的尾羽边缘;外侧尾羽也有黑色横斑,但仅于外羽片才见有浅紫红色边缘。胸部呈带紫的铜红色,有金属反光,羽端具有倒置的锚状黑斑;两胁淡黄,各羽在尖端处有一大形的黑斑;腹部黑褐,尾下覆羽栗色。翅下覆羽黄白色,而杂以暗色细斑。
 
  雌性成鸟(春羽):远不如雄鸟之艳丽。上体为黑、栗及沙褐色相混杂的羽色;头顶和后颈均黑,各羽具沙黄色羽端;背的极上部栗色,杂以黑纹;上体余部转为黑色,羽缘棕黄,至腰及尾上覆羽则黑色部分缩小,各羽主要为沙黄色;中央一对尾羽中部栗褐色,边缘转为棕褐,其余尾羽除羽基边缘外,全为栗褐色,所有尾羽都具有多数黑色横斑。肩羽黑而杂以沙白色;翅上覆羽和次级飞羽大都黑褐,具沙黄以至浅栗色横斑;初级飞羽暗褐,而杂以棕白色横斑。颏、喉纯棕白;下体余部浅沙黄色,胸和两胁均有黑斑。
 
  虹膜红栗色(矽),或淡红褐色(早);嘴绿黄以至暗灰褐色;跗跖暗红以至带褐的角灰色。雄雉脚上具短距.
  在沿海各省,常见于大片庄稼地附近高达数十米的丘陵地上,主要栖居在山区灌木丛、小竹簇、草丛、山谷甸子及林缘草地等处。在东北,夏季时分布至海拔800一900米山地,在北京至1000米以上,在秦岭以南至2200米,在四川汶川,有时高达2900一3000米处。至秋季渐从高海拔处迁到山麓草场及近山的耕地。此时,在湖泊江河边上的苇塘内,也柄息着很多的雉鸡。至秋后,芦苇被割掉时,它们就更易被发现,成为此时狩猎的主要对象。
 
  脚强健,善于奔走。飞行也很有力,不过飞行仅短距离,不能持久。平时多潜伏草间找吃;如受任何惊动,就在稠密的草堆中窜匿,隐蔽不了时才骤然振翅飞起,在几次拍翅后,就能飞得相当迅速,但飞得不远,又悄悄地潜入草丛中逃去。
 
  繁殖期每年自3—4月至6—7月间,南北方相差约一个月。一只雄雉与1~2只雌雉相配共处。在开始繁殖时,在山区常见到两只雄雉格斗的情况,一直斗到把另一雄雉赶走为止。巢一般在草丛或芦苇间的地面凹陷处,以柔软松叶或茅草构成浅窝状。在江苏南部一带主要在麦田中作巢。一年通常孵两窝。麦收之后,一般不再孵卵。卵每产6—14个,为浅橄榄黄色,呈椭圆形。北京近郊采得的一窝14个卵,平均重量为26.2(24.5—28)克,大小33.7(32.7—34.8)×41.6)(40.7—43)毫米。在动物园所产的卵,16枚平均重量为23.3(19—26.4)克,平均大小为39.7(37—44.7)×32.4(31—33.5)毫米。
 
  雉鸡的天敌,是狐、黄鼬、灵猫和鹰等。
  1、白痢病:雏山鸡1月龄前最易发生此病。
 
  症状:病雏衰弱怕冷,相互拥挤堆于热源周围,怕光、闭眼垂翅、精神不振,饲料减少、饮水量增加,垫料很潮湿,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特征是拉灰白色粘液,带有泡沫样的稀便,并糊满肛门周围羽毛。解剖直肠,内壁有血丝及石灰样块,部分有腐烂现象。
 
  治疗:按雏鸡公斤体重计算用药,痢特灵每次每公斤7.5毫克、氯霉素每次每公斤50毫克,同时加入适量的VBCO、VC均匀混合于2小时内食完的饲料中,一天2次,连喂5天,停3天,再喂3天。注意:痢特灵、氯霉素均难溶于水,加入水中会沉淀,雏鸡摄入后易导致痢特灵中毒。
 
  预防:最有效的方法是种蛋须来自于净化后的种禽场,而且对当天收集的种蛋及入孵前和出雏前要进行消毒,这就要求购种者须到管理严格、技术力量过硬的规模大种禽生产场家去购买,才能确保养殖效益。同时打扫雏鸡舍,保持清洁,垫料干爽,及时分群,减少密度也很重要。在育雏期间,水中添加0.1%的土霉素,也有一定的效果。
 
  2、球虫病:20~60日龄小山鸡在密度大、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的情况下较易得此病。
 
  症状:病鸡精神不振,怕冷集群,但不打堆,羽毛松散,翅膀下垂,嗉囊膨大软如球,饮水、饲料均减少,粪便特征是拉果酱样或带血丝的粪便,有恶臭。
 
  治疗:每只雏鸡每次用3000单位青霉素放入水中(注意:饮水须在2小时内饮用完,以防青霉素水解,减低疗效),每天2次,氯丙呱每公斤料加3片,每天2次,连用7天,一般第2天即可见效。
 
  预防:雏山鸡从2~3周龄开始,用痢特灵5~10毫克/千克/日分2次配料,连用5天为一个疗程。
 
  以上2种疾病发生期间要加强护理,发现弱、病雏及时隔离,加强保温,另加8%葡萄糖于水中,促进体质恢复,提高成活率,实践证明效果卓著。
 
  3、啄食癖:啄食癖是指鸡之间互相啄叨或群鸡集中啄叨一只鸡,大、中、小鸡都会发生,若技术跟不上几乎每批都可发生,如不及时解决损耗会较大,严重影响养殖效益。常见恶癖有啄肛癖、啄趾癖、啄毛癖、食蛋癖等。常见原因:光照过强、饲养密度过大、采食槽位不足、垫料潮湿、通风不良、日粮中缺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粗纤维或氨基酸不平衡都可产生啄癖。在育雏期的雏鸡最易发生啄癖,成年母鸡在交配后或在窝外产蛋肛门外翻时,被其它鸡啄破出血,易被群鸡啄造成伤亡。
 
  啄趾癖一般发生在育雏最初几天,雏鸡足趾皮薄,血管明显,最易引起互相啄趾,严重时可导致10~20%死亡率。
 
  食毛癖常发生在高产母鸡群互相啄食羽毛或自食羽毛。啄尾羽出血后,易引起啄尾症。
 
  食蛋癖是在母鸡刚产下蛋,鸡群争相啄食或啄食自己生的蛋,其原因多是鸡饲料中缺乏钙和蛋白质,产软壳蛋或薄壳蛋弄破后易形成食蛋恶癖。
 
  防治:1、减少密度;2、增加青饲料,特别是雏鸡在2日龄后,每2~3小时投放一次细嫩的青菜,让其采食;成年鸡用稻草或青草作为垫料让其啄食,这也是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有效手段;3、增加6~8%蛋白质或2%羽毛粉;4、雏鸡可减少光照强度;5、饲料中加入2%芒硝(Na2SO4);6、做好断啄工作。以上措施综合运用,非常有效。一旦发现啄癖,应及时捉出被啄鸡,涂上紫药水,另外隔离饲养,投喂几天的抗生素,即可痊愈。
 
  4、蛔虫病山鸡蛔虫病是由鸡蛔虫寄生于山鸡的小肠内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常影响雏山鸡的生长发育,甚至引起大批死亡,造成严重损失。本病主要通过感染性虫卵的饲料和饮水而感染,雏山鸡易感,成年山鸡多为带虫者。
 
  症状雏山鸡生长发育不良,精神萎靡,常呆立不动,翅膀下垂,羽毛松乱,鸡冠苍白,黏膜贫血,食欲减退,下痢和便秘交替出现,有时稀粪中混有带血黏液,逐渐衰弱死亡。成年鸡多为带虫者,严重者表现为下痢、产蛋量下降和贫血等。
 
  预防措施
 
  ①幼龄鸡应与大鸡分群饲养,不使用公共运动场,成年鸡多为带虫者,是传染来源。
 
  ②鸡粪应集中起来进行生物热处理,鸡舍内垫草应勤换,运动场应勤换新土,饲槽、饮水器应每隔1~2周消毒1次。
 
  ③在蛔虫病流行的鸡场,每年应进行2~3次定期驱虫,雏鸡第一次在孵化后2个月内]进行,第二次在冬季进行;成年鸡第一次在10~11月进行,第二次在春季产蛋季节前1个月进行。对患禽随时进行治疗性驱虫。
  山鸡放养前,必需对养殖场地进行全面的消毒,可选用聚维酮碘消毒,最好不使用有腐蚀性的消毒药品(如漂白粉、生石灰等)。因为有腐蚀性的消毒药品会对铁丝网或尼龙网产生腐蚀作用,从而缩短其使用寿命。为提高成活率,应选择15日龄以上、健康、有活力的山鸡种苗进行饲养。山鸡种苗购回后,应先投喂葡萄糖水或电解多维水,每天1次,连用2~3d,以抗应激。放养时间为5月初,此时气温较稳定放养的前10 d必需每天认真观察鸡群活动情况若发现个别山鸡站立发呆、不活动、不采食,应立即对其进行隔离诊断治疗;若治疗无效,则立即进行焚烧或深埋处理,以消灭病原体、保护鸡群。
  养殖场最好选在阳光充足且干燥的空旷地带或树林里。可以利用牧草地封闭露天养殖;也可以利用旧房子改造或重新建房、搭棚养殖;但阴暗潮湿的房子(病原微生物滋生较多、阳光不足)不适宜养殖山鸡。修建场房及搭棚主要是为了让山鸡有休息、避雨、避暑及投料的场所。养殖场房的大小根据养殖数量而定,一般按2~3只/m2实施建造。由于山鸡野性十足,所建场房及运动场必需实施全封闭式网覆盖;经济条件好的养殖户可用铁丝网,一般养殖户可选用尼龙网。山鸡的运动以飞行为主,运动场地面距封闭网的垂直高度最好在8~10 m,这样有利于山鸡自由活动,且能提高山鸡肉品质及抗病能力;运动场应占整个养殖场的2/3或更大。
热销山鸡推荐
养殖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