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腹泻是一种典型的多因素性疾病,在养生产中,发生率高,尤其是1~2月龄仔**为常见,是养业的一大难题。发病仔常表现厌食或拒食、消化机能紊乱、腹泻、水肿、生长迟缓、利用率低等症状。仔腹泻常年存在,治愈后的仔常表现生长迟缓、耗料增多、疾病不断、出栏体重小,甚至成为僵。引起仔腹泻病原种类繁多,病性复杂,有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主要发生在1~3月龄,特别是1~3日龄的新生仔,7~20日龄的乳,断奶后10~15 d内的仔多发。引起仔腹泻的病因归纳为传染性腹泻与非传染性腹泻两大类。防治仔腹泻,主要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加强仔饲养管理、搞好仔保健,应用具有针对性和敏感药物。只有减少仔腹泻,提高仔成活率,才能提高养经济效益。
1 引起仔腹泻的原因分析
1.1 病原微生物因素
仔黄痢,以1~4日龄**为常见,夏季多发。排黄色或黄白色糊状粪便,粪中含有凝乳小块、腥臭,严重者排粪失禁,肛门和阴门呈红色。剖检可见肠道膨胀,有多量黄色液状内容物和气体,肠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变化,以十二指肠**为严重。
仔白痢,多发生于7~30日龄,以7~14日龄**常见且较严重,病以排乳白色或灰白色浆状、糊状的腥臭粪便为特征,剖检可见结肠内容物呈浆状、糊状或油膏状,呈乳白色或灰白色。
仔红痢,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仔,1周龄以上发病较轻,四季均发,以排红色粪便和肠黏膜坏死为特征。病虚脱,偶尔呕吐,排水样血便,恶臭,急性感染死亡率100%。**急性1~2d 死亡,急性5~7d 死亡,少数慢性病例呈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剖检可见肠腔内充满血样的内容物。
传染性胃肠炎(TGE),各年龄的均易感,以2周龄以下的多发,且死亡率较高。仔吮乳后常出现呕吐,不久出现剧烈腹泻,排水样黄色或灰色粪便,常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恶臭。日龄越小,病程越短,死亡率越高。剖检乳糜管中无脂肪,肠内有黄色液体和气体,肠血管充血,小肠壁薄,胃壁出血,胃内容物4~5 d 是绿色黏液,空肠、回肠绒毛严重萎缩。
痢疾,多发于7~12周龄,病初体温达40 ℃~41℃,排黄色或灰色软便,后期粪便呈水样,常混有血液、黏液及黏膜,使粪便呈油脂样或胶冻状。剖检可见急性病大肠卡他性出血肠炎,肠腔充满黏液和血液;慢性病表现为纤维素性、坏死性大肠炎。
流行性腹泻,仔流行性腹泻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常以暴发性腹泻的形式发生在非免疫断奶仔(I型)或各种年龄的(Ⅱ型)。病表现出呕吐、腹泻和脱水,与传染性胃肠炎相似,但程度较轻、传播稍慢。粪稀如水,呈灰黄色或灰色。呕吐多发生于吃食或吮乳后。少数病出现体温升高1~2℃,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不食,尤其是繁殖种。症状的轻重随年龄的大小而有差异,年龄越小,症状越重,1周内新生仔常于腹泻后2~4天内因脱水而死亡,病死率可达50%。断奶、肥育以及母常呈现沉郁和厌食症状,持续腹泻4~7天,逐渐恢复正常。成年仅表现沉郁、厌食、呕吐等症状,如果没有继发其他疾病且护理得当,很少发生死亡。
副伤寒,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多发生6月龄以下,6月龄以上只很少发生。1~2月龄**易感。急性者为败血病,慢性者为坏死性肠炎,有时发生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
轮状病毒性肠炎,轮状病毒病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仔、犊牛、羔羊、驹、幼免等的急性胃肠炎, 仔较易患病,10~28日龄**易感染, 并有明显的腹泻, 死亡率较低。
传染性腹泻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呕吐、严重腹泻、脱水和10日龄内仔死亡率高为特征,5周龄以上的病很少死亡。
1.2 非病原微生物因素
因母饲养管理不当致使母乳缺乏使仔处于饥饿状态,引起仔低血糖症,导致腹泻;母乳汁过浓过稀引起仔食后消化不良,或未及时饲喂初乳或初乳不足可以引起腹泻;中粗纤维含量过高,会导致仔吸收营养物质能力下降,中加入过量的钙和氯,或微量元素中铁含量过高,均会引起腹泻;仔缺乏维生素(如叶酸、烟酸、泛酸)、矿物质或其他必需的营养物质(如微量元素锌、硒、铁、铜),导致抵抗力降低而出现下痢;圈舍或产仔母乳房消毒不严、保温措施不力、补料不及时或质量差、没有足够的清洁饮水、断奶措施不当造成应激、对传染性疾病未进行有效的免疫、气候寒冷或多变、昼夜温差大等都是引起或诱发仔腹泻的重要原因。
2 仔腹泻的预防控制措施
2.1、加强饲养管理
防止外来疫病的传入,进场车辆及饲养员进入舍区要消毒;加强卫生消毒以减少生产区内的病原微生物。保持圈舍清洁卫生、舒适干燥;定期进行消毒,消毒药品应针对不同的致病微生物经常更换使用,以防产生抗药性。对母的乳房和胸腹部在仔吃初乳前应进行全面的清洗消毒。
2.2、免疫预防
对产前母和初生仔进行有针对性的免疫接种。
2.3、合理配制仔日粮
在7日龄左右,仔补喂全价,使仔建立对粗蛋白的免疫耐受性,减少日粮抗原过敏反应。同时适当降低中蛋白质水平和中粗纤维含量。这样既可减少日粮抗原反应,也可减少因肠内蛋白质消化不良或仔吸收营养物质能力下降而引起的仔腹泻。
2.4、加强营养吸收
在断奶前后的仔中适当补充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有机酸、复合酶制剂和微生态制剂等,既可防止仔营养因子缺乏,又可弥补其内源性消化酶不足,保持胃内酸度,提高胃蛋白酶活性,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加快仔生长发育,还可有效地预防和降低仔腹泻。
2.5、应激控制
制订完整的群药物保健计划,仔在断奶、转群或者其他应激因素时,除在中添加抗菌药物外,还应加入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抗应激药物。为减少断乳应激,通常采用早期补料,断乳前1 周开始给母减料;增加仔饲喂次数,逐步断乳,移母留仔等方法减少仔营养、心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6、定期驱虫
以球虫病为主要对象,定期服用驱虫药物。
2.7、科学饲养母,保证怀孕期母的良好体况
要获得健壮的仔,必须保证母饲喂全价的配合日粮,一般在怀孕的前期低标准,怀孕前期的母应多喂青绿或多汁。怀孕后期应采用高标准饲养,以保证营养供给,促进胎儿正常发育,减少母脂肪消耗,为产后恢复体力和初乳积累营养。产后当天不要喂精料,适当饲喂麸皮汤或硫酸镁等轻泻剂, 产后第三日起逐渐增加母饲喂量,可防止因母产后不食,便秘、缺奶而导致仔腹泻。
3、发生腹泻时的治疗措施
由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引起的腹泻,应尽快隔离病并消毒舍。治疗腹泻,一般采取对因、对症治疗和防继发感染或提高抵抗力的治疗原则。对腹泻严重、脱水迅速的病,应尽快对症治疗;对病程稍慢、脱水不严重的病,应先对因治疗,后对症治疗和防继发感染。治疗脱水,可采取补液和止泻的办法。用口服补液盐加抗生素等治疗效果好。仔黄、白痢,用硫酸新霉素、氟苯尼考(氟甲砜霉素)等;仔副伤寒,用氟苯尼考、强力霉素等;痢疾,用痢菌净;病毒性腹泻,用抗病毒药、细胞因子,如“百利安”、“穿心莲”+排疫肽+转移因子,任何治疗措施都应与加强饲养管理的措施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还有磺胺类药物、丁胺卡那、土霉素等可以选用。
3.1、中药防治
山楂、麦芽、神曲按1:1:0.6的比例混合粉碎拌料,每头仔每天10~15g,做预防性用药,有增加采食量、帮助消化、促进生长、防止腹泻的作用。治疗方药一:白头翁、黄连、黄芩、大黄、车前子、炒米,体质虚弱者加茯苓、白术,每种药的用量为每头仔每天5~10g,连用2~4d。方药二:黄芪100 g、党参100 g、茯苓40g、白术50g、甘草40g、马齿苋80g、当归40g、神曲90g、山楂60g,煎煮灌胃。
3.2、饥饿疗法
群体发生腹泻时,停食24 h,但要喂给充足的加补液盐的清洁饮水或加电解多维。发病仔**好喂容易消化的稀饭,不喂高蛋白。这样对毒素排出和恢复消化道机能有良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