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造成苗猪腹泻的原因:
造成苗猪腹泻的因素比较繁杂,临床上常混合存在,互为因果。**往往是非病原性,病原性腹泻多继发于非病原性。腹泻总体可归纳为细菌性性腹泻、病毒性腹泻、寄生虫性腹泻和非病原性腹泻四大类型。
1、细菌性腹泻:大肠杆菌、魏氏梭菌性肠炎、沙门氏菌、猪增生性胃肠炎。其中大肠杆菌引起苗猪黄、白痢。冬季,气温过低,苗猪腹部受寒冷的应激会导致黄、白痢的发病率增高。夏季因高温和高湿有利于大肠杆菌的繁殖而使发病率增大。由沙门氏菌导致的苗猪副伤寒,多因寒冷、气温多变、阴雨连绵而引起。
2、病毒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猪伪狂犬病毒。
3、寄生虫性腹泻:球虫病、蛔虫、鞭虫、结肠小袋纤毛虫。多以
20日龄以上的猪较易发生,一般患猪呈慢性经过。多见苗猪肤色暗淡、被毛粗乱、消瘦、喜卧,粪便有恶臭。
4、非病原性因素:应激(断奶、转群、换料等)、温度(天气骤冷)、低血糖、日粮粗蛋白含量过高、缺乏维生素、矿物质;电解质不平衡等。
临床上可从日龄、腹泻程度判断主要病原:1-2日龄苗猪腹泻大多为大肠杆菌、低血糖和梭菌引起。7日龄后的苗猪腹泻,多由传染性胃肠炎、痢疾、沙门氏菌、轮状病毒引起。10日龄以上各种年龄猪急性、严重的水样腹泻,一般由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伪狂犬病引起。
如果是暴发性,传播迅速的腹泻一般为病毒性腹泻;如果是隐性发生,缓慢散播,随时间而加重的腹泻一般为细菌性或寄生虫性腹泻。拉黑色柏油样的粪便多为胃溃疡,可能与粉料太细有关。
二、苗猪腹泻的治疗
对苗猪腹泻的治疗,原则上应采用“杀菌、解毒、补液”的综合性措施。在用药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用药。大肠杆菌对多种药物都有敏感性,但又易产生耐药性。对大肠杆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的药物很多,如链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土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敌菌净、痢菌净、磺胺咪、磺胺二甲基嘧啶、恩诺沙星、氧氟沙星等。为避免产生耐药性,应**1-2种敏感药物,不随意更换药物,用药剂量适当。疗程要完整,每天用药2次,不间断用药,坚持到治愈为止。改单一用药为配合用药,中西结合。
2.早观察、早发现、早用药。采取“一头拉稀,全窝治疗”的办法直到治愈为止。
3.标本兼治。采取“杀菌、解毒、补液”的综合疗法。苗猪黄痢由于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大量繁殖,产生肠毒素,造成苗猪腹泻,大量脱水,并产生盐代谢障碍而虚脱死亡。故在治疗上除使用药物抗菌、抑菌外,还应进行补液,如口服补液盐、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等。
4.药敏试验。找出各个场致病大肠杆菌的敏感药物,做到用药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
5.注意混合感染。苗猪黄痢的原因复杂,除致病性大肠杆菌诱发因素外,某些细菌及病毒亦可使苗猪下痢,如猪瘟病毒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等极易与苗猪黄痢相混淆。此外还常混合感染链球菌等疾病,发现混合感染则要及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才能取得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