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放线菌病,又称牛放线菌肿,主要由牛放线菌、林奈放线菌和伊文氏放线菌感染引起。患病牛最明显的特征是头部、下颌、舌头和颈部的放线菌。肉牛最容易感染,尤其是2~5岁的牛。如果不及时治疗,会降低生产性能,严重时会导致喂养和吞咽困难,甚至因心力衰竭而死亡。让我们了解一下牛肉放线菌病的病因、临床症状和综合治疗(
1.致病特征
导致该病的病原体存在于氨化土壤、饮用水和饲料,易寄生于肉牛口腔和上呼吸道。只要皮肤或粘膜受损,疾病就会自行发生。例如,当肉牛吃带刺的饲料时,如芒、大麦穗和禾本科植物的糠,它们经常会损害口腔粘膜并引起感染。一般来说,在低湿地放牧时,肉牛更容易患病(
。肉牛受伤组织中的病原菌会在寄生部位引起慢性感染性肉芽肿的炎症过程。在肉芽中心,会有放线菌的化脓灶,即脓肿。有时炎症前突为单一结缔组织,增生明显,无化脓。然而,由于结缔组织的增殖,将形成肿瘤样植物,即放线菌。如果它侵入肉牛的舌组织,通常会显著生长并突破粘膜,然后形成溃疡
2.临床症状
病牛的症状主要出现在锁骨、口腔、头部皮肤和皮下。随着病程的进展,病牛的牙齿逐渐松动甚至脱落,导致吞咽和咀嚼困难,影响养分吸收,导致体重迅速下降。当细菌侵入软组织时,它们通常会形成无痛和不适颈圈、头部和颈部组织的热硬化。如果舌头和咽部变硬,就会形成“木舌”或出现蘑菇状的新生物,这会使它们大量流涎,难以咀嚼。奶牛感染后,它也会侵入乳房,造成弥漫性肿胀或局部硬化,导致浓乳和混合脓液。放线菌可以渗透大量中性粒细胞形成脓疱,同时,外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细菌也可以通过皮疹管侵入组织,从而显著加剧化脓和坏死过程。增生组织或结节内有灰黄色或灰白色软化灶,t软化病灶和脓肿(
3.实验室诊断
疾病材料的收集、形态学和染色特征。用无菌注射器刺穿波动性病变,吸取适量脓液,置于无菌皮氏培养皿中,加少量生理盐水稀释,解剖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直径小于1mm的硫色或灰色颗粒。用无菌接种环在载玻片上拾取,盖上盖玻片,轻轻挤压,必要时也可滴加10%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溶液,促进小“硫颗粒”表面附着物的消化es”,以去除钙并便于检查。然后将载玻片放在低倍镜下,用暗视野观察。最后,用高倍镜观察其结构。研究发现,中心颜色较深,这是由菌丝缠绕造成的。次生菌丝的末端排列成一条开放的线,相对较紧,末端较粗。在直接显微镜检查后,可使用镊子小心地移除盖玻璃。样本干燥后,进行革兰氏染色。结果表明,菌丝中部为阳性,而菌丝较厚的菌丝为阴性(
)
细菌分离培养。在无菌条件下,m将固定的小颗粒脓液置于研钵中,完全研磨并分别接种于血清LB肉汤和血清LB琼脂中,然后置于37℃和10%二氧化碳环境中进行厌氧和好氧培养。24小时后,发现它们都能生长优良细菌,但在厌氧环境中生长相对较好。在琼脂平板上,可以有圆形、稍透明、灰色、粘稠、难以挑出的小菌落深入培养基,也可以有表面光滑、湿润、圆形的大凸起菌落。肉汤浑浊均匀,试管底部有细小的绒毛状絮状物。染色和纯培养后,可以确定大的colony是葡萄球菌,小菌落有革兰氏阳性菌丝的碎片和分支(
4.综合治疗
药物治疗。在早期治疗期间,病牛可在肿胀区不同部位注射适量5%碘酊,每天一次,并根据体重注射适量青霉素钾和链霉素混合物,每天两次。一般每天早晨用碘酊在肿胀处深点注射,青霉素、链霉素注入颈部肌肉;下午,在肿胀块周围注射青霉素和链霉素,并根据肿胀块的大小确定碘酊的剂量肿胀块。如果放线菌块达到拳头大小,每次可使用20ml碘酊,剂量可随剂量的增加而适当增加。通常,在连续使用碘酊约5天后,肿胀的肿块开始溃烂。破裂前应进行手术。手术切开肿胀的部分,使脓肿完全引流。结合起来,用碘酊浸泡过的纱布每天填充和更换一次。连续使用3天(
手术治疗即可治愈。在疾病的晚期,当病变的皮肤化脓、破裂并流出脓液,甚至形成瘘管时,应首先进行手术治疗,然后再进行治疗应采取药物治疗。当病牛的患病部位成熟软化后,进行保定,将患病部位的毛发剪掉,用适量碘酊消毒,然后将患病部位的皮肤切开排脓,然后用生理盐水和过氧化氢清洗伤口腔。如果病牛形成瘘管,确保瘘管完全切断。根据手术部位伤口腔的面积,选择长度合适的纱布,对折,在下层铺一薄层高锰酸钾粉,然后覆盖一层纱布,然后填充伤口腔。注意流出1-2 cm外部纱布,用于引流和排脓。此外,伤口腔清洁后,也可以每隔24-45小时填充和更换用适量碘酊浸泡过的纱布。同时,可在伤口周围注射适量10%碘仿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