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痘是一种由过滤病毒引起的热接触传染病。绵羊痘病毒属山羊痘病毒科。它具有前上皮的特征,存在于绵羊皮肤和粘膜的大量丘疹、脓疱和痂中。典型的临床症状是皮肤上的痘疹(丘疹、水疱、脓疱和痂),尤其是无毛皮肤和粘膜。羔羊死亡率高(90%以上),可导致母羊在妊娠早期流产(
I)。诊断方法
1.流行病学
2013年3月至9月,我团三个养羊户饲养的绵羊出现典型的痘症状。疾病史经历了春季、夏季与秋季不同的是,该病的流行在冬春两季有大量文献报道;最初,一些绵羊被感染,然后绵羊数量迅速增加,整个群体在大约20天内被感染。同一地区放牧和圈养山羊均未发现疾病。细毛羊发病率高于杂交羊,且病情严重。羔羊发病率较高(接近100%),死亡率较快(13天),死亡率较高(90%)。临床症状
成年羊:病羊体温升高40.7~4℃1.6℃,食欲减退,精神萎靡,结膜潮红,鼻腔流淌浆液、粘液或化脓性分泌物,呼吸次数37~42次/分钟,脉搏100~130次/分钟。痘疹发生在眼睛、嘴唇、鼻子、脸颊、大腿内侧和乳房周围的无毛或无毛部位,有些羊全身只有痘。疾病的初始阶段是红斑,然后形成从皮肤表面突出的丘疹。丘疹增多,变为灰色结节,结节逐渐变为水泡。水泡破裂后,继发于感染和化脓。大多数羊只能忍受它。抵抗力强的羊的大部分羊毛都掉了下来皮肤表面可见少量痂。揭痂后,边缘(
羔羊可见凹凸不平的红斑:受累羊体温上升到41.0~42.2℃,食欲减退,精神疲惫,眼结膜发红,鼻子流粘液或脓性分泌物,呼吸次数43~57次/min,脉搏120~140次/分钟,眼、唇、鼻、颊、大腿内侧出现大量痘疹,部分羔羊全身有痘。该病的初始阶段是大红斑,在皮肤表面形成一个4~9小时的小丘疹。大约12小时后,丘疹变成晶莹剔透的大水泡。更多90%以上的羔羊死亡,其中大多数死于发病早期(红斑期)
3.病理变化
成年绵羊:丘疹和疱疹出现在无毛或无毛的皮肤部位,继发感染后皮肤表面凹陷(www.nczfj)。Com)。咽部和支气管粘膜有痘疹。皱胃粘膜上有实性结节或大豆大小的溃疡。十二指肠粘膜上有少量结节(
羔羊:除皮肤无毛或无毛部分出现痘疹外,其他器官均未发现病理改变(
4.实验室诊断
① 细菌分离和鉴定。死亡成年绵羊和羔羊的心脏、肝脏、脾脏、淋巴和其他组织无菌收集s,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和McConkey琼脂表面,37℃培养。24小时和48小时内没有细菌生长(
② 病变材料的显微镜检查。收集非化脓性丘疹组织并在其切片上涂抹。Giemsa染色后,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椭圆形或准圆形的原生体(
③ 动物试验。在无菌条件下研磨收集的丘疹和结痂等疾病材料,添加青霉素和链霉素4~6小时,取上清液接种于2只健康羔羊和2只未进行预防性免疫的家兔的皮肤中。一天两天接种后,羔羊在接种部位出现高热、痘疹,随后全身出现典型痘疹;在兔子身上只有短暂的体温升高(
④ 病毒分离。收集的丘疹和痂等材料在无菌条件下研磨,用青霉素和链霉素处理4~6小时,然后接种到单层胎牛肾细胞(MDBK)中。40小时后出现大量小斑点。收集细胞培养物,接种于2只未经预防性免疫的健康羔羊的皮肤上。典型的发病机制和痘也发生了(
II。综合防治措施
1.常用防治措施
① 加强喂养管理层。羊舍应保持清洁、通风、干燥;定期或不定期严格消毒;冬末春初,应适当补充精料、维生素和矿物质添加剂,以增强绵羊的体质,提高绵羊的外部品质,抵抗不利环境因素(
② 加强收购羊的检疫。购买绵羊时,应加强检疫工作,并将绵羊隔离饲养21天以上。经观察检疫后,只有在完全健康的情况下才能与绵羊混合,以防止从疫区购买绵羊(
③ 预防性注射。预防性注射每年春秋两季应定期进行疫苗接种,最好每次注射一次羊痘弱毒疫苗(
2.发病后预防与控制
① 做好封锁隔离、应急接种和消毒工作。病羊或疑似病羊应隔离饲养,并由专人保管。其他人员不得随意进出羊舍;为受威胁的健康绵羊接种减毒疫苗;加强整个现场及周边区域的消毒(
② 无害化处理。病羊的尸体、分泌物、排泄物和各种废弃物应深埋(
③ 发病后的治疗。A.目前,羊痘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抗病毒药物和细菌的药物治疗效果也不理想。在发病初期,羊痘高免血清治疗有一定疗效,但治疗费用过高。因此,发病后应严密隔离感染羊,加强饲养管理,围隔通风干燥,并在饲料中添加磺胺类、维生素和矿物质添加剂,以控制二次感染,增强羊的体质(
④ 解除封锁。封锁只能在最后一只病羊康复或死亡后60天解除,没有新病例,羊舍、羊留p蕾丝和护理用具已完全消毒
三、摘要
1。。该地区从未发生过绵羊痘疫情。许多年来,所有的绵羊都没有接种羊痘疫苗。因此,该病发病剧烈,发病率高,羔羊死亡率高,给农民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
2.大量资料报道该病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但这次发生在夏季,发病季节变化较大,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联系地址:石河子143组王志胜畜牧兽医工作站,新疆公司第八事业部s邮政编码:832021 ;;Jin Yue,石河子大学病理区,邮编:8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