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概况
(I)中心产区及分布
平鲁山牛主要产于山西省平鲁县,还有少量分布在运城市夏县和盐湖区((2)生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平鲁县位于山西省南端,中条山南麓阳坡上,面向三门峡市,河南省位于黄河以南。西部为高原沟壑区,东部为土石山区。地势北高南低。境内有纵横冲沟,被称为“三千不平谷”躺在平地上”。主峰莲花台锥山,森林茂密,山势险峻,坡度陡峻,海拔1630米。北部与夏县交界处有一座清凉山,是运城至毛金渡公路的咽喉。它一直是战略家们的战场。年平均气温13.8℃,1月平均气温-1℃,7月平均气温24.5℃;无霜期约为200天。年降水量602mm,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23条河流发源于中条山,向南流入黄河。土壤为褐土,富含th有桃、李、杏、枣、核桃、柿子等30种干鲜水果。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和玉米,其次是豆类、马铃薯和小米。农作制度为一年两熟(品种起源与变化
(I)品种形成
平鲁是夏、周时期古禹国的所在地。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照图寻马”、“伯乐相马”、“唇死齿寒”、“中流砥柱”等经典范例的诞生地,农业文明发展较早。生产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木繁茂。人们有晒干草和种植苜蓿的习惯利物浦。在冬季,它们补充了精制饲料,如棉籽和黑豆[/],这为牛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更好的饲料条件。当地山势高峻,耕地少而分散,道路狭窄崎岖。饲养和运输需要腿短而强壮、蹄硬而耐磨、行动灵活的牛。以山地放牧为基础的饲养方式要求牛体小,易于育肥和保持脂肪。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群众形成了因地制宜的选种标准,要求“短腿、大身躯、头如桶、眼如蛋、肩如伞、头如桶”d背像一箱(板)”,即所谓的“爬山虎”型牛。由于交通不便,平原地区的牛难以适应当地条件,牛基本处于封闭繁殖状态。经过当地人的长期繁育,肉牛的群形和毛色趋于一致,形成了这个品种(
(二)近20年来的种群数量和变化(
,受夏洛来杂交和西门塔尔杂交改良的引入以及人们养牛热情的下降的影响,平鲁山牛的数量从1982年的14000头减少到2006年的5599头,其中3850头奶牛和1075头公牛处于维持状态泰特。2008年4月,山西省畜牧局测量了10头成年公牛和50头成年奶牛的体型和体重(表1)。与1981年《中国牛品种志》记载的数据相比,实测数据明显偏高。公牛的平均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和体重分别增加了13.3%、23.3%、16.7%、15.7%和73%,奶牛分别增加了16.3%、21.0%、21.4%、22.4%和59.7%。据推测,2008年测得的牛仅为杂交改良牛(
Ⅲ.品种特征和性能
(I)体貌特征
1.外观特征有有两种发色:黄色和红色,主要是黄色。根据体型和外貌,它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腰背长的“爬山虎”,另一类是身体短的“格图达牛”,主要为“爬山虎”型。公牛的头稍短而粗,颈部短而丰满,皱纹较多,皮肤下垂。奶牛很漂亮,它们的鼻子大多是粉红色或灰色的。角多为龙眉形,牛角短而粗,牛角稍细。这头牛又小又长,紧凑又强壮。前胸宽而深,背部和腰部长而平,肋骨张开,臀部宽而平,臀部高臀部圆而深,肌肉发达,后裆宽,很少有斜的或尖的臀部。四肢短、直立、强壮,蹄圆节紧,蹄壁厚,蹄关节深、亮、硬、结实耐磨,灰褐色,蹄上有深褐色圆圈(
2.2008年体重和体型,山西省畜牧兽医局测定了成年平鲁山肉牛的体重和体尺。结果见表1
(II)生产性能
1。肉类生产性能数据引用了1979年10月5头成年牛的屠宰性能。屠宰前的平均活重为404.0Kg,胴体重216.2kg,屠宰率53.5%,净肉率46.9%,眼肌面积74.7cm2(
2。服务性能平鲁山牛耐力好,能在山路上行走。每头奶牛可以拉一辆载重400~500kg的手推车,中等行走速度为每天30公里左右。每天2~2.5亩耕地(大体一端1亩,小体两端1亩)(
3.繁殖性能。平鲁山黄牛发情初期的母牛年龄为10~12个月,一般为20~24个月,繁殖率为70%~90%。公牛在12个月龄时性成熟,可在24~30个月龄开始繁殖和利用生殖利用期8~10年,一次射精量4ml,精子密度5亿/ml,原精液精子活力0.7以上。公犊初生重为(24±1)kg,母犊初生重为(22±1)kg(
IV.饲养管理
平鲁山黄牛全年放牧,严冬短舍饲养。在室内饲养期间,给予一定量的青干草,每天每头补充约0.5kg精料。该品种的选育主要是自交(
v。品种保护、研究和利用
平鲁山地牛保护计划尚未制定,保护系统包括:h未建立保护区和种子场。平鲁山牛于1988年被列入《中国牛种志》
六、品种评价
在中原山区,平鲁山牛是一个体格高大、腰背长、对山地环境适应性强的品种。它的臀部和大腿比较发达,肌肉丰满,产肉性能好。今后应加强对该品种的保护和选育,促进其向肉用方向发展。毛色一致的肉牛品种可用于非保护区的杂交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