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百六十行出冠军”,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西华镇西苑村47岁的村民潘凤辉,凭着进取心、坚韧精神,从“小牛郎”发展成为当地著名的“牛冠军”,在过去的15年里,生活在山区的人们有一个世代养牛的传统。我从小就放牛,在养牛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知识。”见到潘凤辉时,他正在牛棚里忙活。”山上繁茂的水生植物也为养牛业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自然条件。我认为养牛可以我会发财的(带着这个信念,2001年,潘凤辉接手了父辈传下来的“养牛生意”,向信用社借了3万元,拆掉了土生土长的牛棚,盖了一个砖砌的牛棚,买了3头黄牛,走上了“牛郎”脱贫致富之路(
“养牛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也是一种生活。你不能一点一点的马虎”,为了学习科学的养牛技术,他阅读了大量的养牛书籍,边做边学,慢慢探索了牛的生活习性,掌握了牛的生长特性。第一年,潘凤辉获利近万元。在品尝了swe之后etness,他增强了养牛致富的信心(
“过去的传统养殖技术已经落后,我们必须依靠新技术。”除了阅读专业书籍外,潘凤辉还自费到隆县等大型养牛农户家中学习,陕西省崆峒区、白庙乡掌握了肉牛养殖、饲养、育肥、防病等一整套技术,从“门外汉”逐渐成长为“牛专家”。同时,他逐年加大对养牛的投入,扩大养牛规模,改进养牛技术,将牛棚从3个扩大到6个,以及e现有牛的数量从3头增加到20头以上,效益逐年增加。家里还建了小康房,2010年又增加了农用车、割草机、液晶电视等(
,为鼓励和扶持养牛大户共同发展,走合作经营之路,西华镇在西华村建设了花园养殖小区。潘凤辉和他的20多头肉牛“搬进了新家”,走上了大规模扩张发展的道路。到2012年,潘凤辉在花园养殖小区养了67头牛,年纯收入10万元(
潘凤辉高兴地说:“如果过去九年养牛一直是向前的浪潮,那么这三年呈螺旋式上升。”(
2013年,为进一步提高养牛技术含量,扩大养殖规模,西华镇在西苑村建设了现代化、高品位、规模化的富源养殖小区。潘凤辉和他的肉牛“第二次搬进新居”(
走进新的农区,在宽阔平坦的庭院里,你可以看到牛棚整齐地排列着,饲料池散发着浓浓的青草气味,牛棚里的一头肥牛悠闲地吃着绿色饲料,我饲养了140多头牛,比如西门达尔和夏洛来。目前有66只股票和70多只股票。我还雇了一个畜牧业和v营养顾问、一名预防和治疗工作者以及三名育种者。”潘凤辉说,经过15年的努力,潘凤辉已经成为西华镇最大的专业养牛户。他不仅发家致富,还为全镇、全县大规模养牛探索了一条科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