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养殖信息网 - 首页 - 养殖资讯 - 养殖新闻 - 育雏鸡出现糊肛是什么原因,怎么解决?

育雏鸡出现糊肛是什么原因,怎么解决?

编辑:养殖网 浏览: 233次
  在鸡育雏前期,一些养殖户常常挑出一些弱鸡,表现症状为个体弱小、呆立、不爱活动、脐带愈合不良等。3日龄以后,笼内个别鸡只会出现糊肛症状。部分养殖户发现后会慌乱,以为雏鸡质量出现问题,有时候会用一些抗生素预防,缓解症状,但收效甚微。糊肛表现只是一种症状,一般是什么原因诱发造成的呢?出现该症状前后,应该怎么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呢?

 
  两种症状分类
 
  糊肛症状常常分为两种,一种是病理型糊肛,另一种是管理型糊肛。
 
  1、病理型糊肛
 
  主要由沙门氏菌(鸡白痢、鸡副伤寒)、鸡大肠杆菌、鸡法氏囊病毒等细菌和病毒造成的消化系统紊乱,出现白色稀粪等附着在泄殖腔周围羽毛上,造成糊肛症状。病理型糊肛,需要根据剖检症状,结合死亡率、发病率、出现日龄等疾病发生特点,有针对性地治疗,治疗越早,死淘越低。
 
  2、管理型糊肛
 
  由于应激管理不当、温差管理不当、饲料选择不当、饲喂管理不当、饮水管理不当等造成消化系统紊乱,出现糊肛症状。这种症状鸡只常常表现精神正常,采食饮水正常,但是泄殖腔周围粪便呈灰黑色,且成块状附着在肛门下方的羽毛上,并未封堵泄殖腔,而且,一般此种现象的鸡只也很少死亡。
 
  管理型糊肛五大原因
 
  管理型糊肛,常见有5大诱因,具体分析如下:
 
  1、高密度应激
 
  育雏笼在前几天加入水壶和料筒,相对减少雏鸡占笼面积,导致饲养密度大于标准密度,这一现象造成雏鸡过度拥挤,采食饮水不良,常可见雏鸡羽毛不松散、潮湿状甚至打缕,泄殖腔周边出现糊肛症状,严重者出现啄肛现象。
 
  2、饮水不足应激
 
  当雏鸡长途运输或进入鸡舍后未能及时饮水,造成血液黏稠排尿减少,尿酸盐肾脏累积,水分中没有足够的电解质时,会引发高渗性腹泻,尿酸盐大量排出导致糊肛。
 
  3、生理性应激
 
  由于刚出壳的雏鸡胃肠道功能并未发育完全,当采食大量高蛋白、高能量的开口料后,容易造成胃肠道负担过重,从而出现消化吸收不良,出现糊肛症状。
 
  4、高浓度营养应激
 
  部分养殖户在雏鸡初饮时,会加入葡萄糖、复合多维等营养添加剂,如果把握不好,浓度过高或是饮用时间过长,也会由于营养过剩导致肠道内容物粘性增加,肠蠕动减缓,引起糊肛。
 
  5、内环境不稳定应激
 
  雏鸡自身体温调节能力弱,对环境适应能力差。若舍内环境初期高温高湿不稳定,雏鸡就不能很好地调节适应,加之饮水较多,也会诱发消化系统紊乱从而出现粪便粘稠而糊肛。
 
  解决措施
 
  管理型糊肛症状,雏鸡死亡率很低,一般不必过于忧虑。由上可知,这基本上属于生理性应激表征。而且,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常可发现,在7日龄之后,随着糊肛粪便的干燥和体表绒毛的脱落,糊肛鸡只泄殖腔下方的灰黑色粪便也会逐渐脱落。针对这种情况,在育雏初期可采取以下措施,减少糊肛现象。
 
  1、温差管理
 
  雏鸡舍在预温时保持30℃-32℃,待雏鸡上笼完毕后再逐渐升温至35℃-36℃。这一过程建议2-4小时完成,让雏鸡对内环境有一个逐渐适应过程。
 
  2、密度管理
 
  上笼时,计算好单笼饲养量,保持合理的育雏密度。另外,雏鸡入舍要使用足够的饮水壶或水线乳头饮水碗,确保饮水面积足够,不会因乳头饮水器雏鸡不会喝或器具不足导致饮水不足现象。
 
  3、初饮管理
 
  如果是长途运输超过12小时或夏季运输超过10小时,可以添加2%-3%葡萄糖,且只需饮用5-6小时,之后不再饮用;短途运输,可直接饮用复合多维,建议同样是5-6小时。
 
  4、开食管理
 
  雏鸡开食应在出壳后的24-36小时。过早,雏鸡不吃,且饲料存留在舍内高温环境下营养成分容易流失;过晚,若48小时之后,雏鸡饥饿感强烈,会出现暴饮暴食现象,这样也会增加胃肠道负担,容易引发糊肛现象。
 
  5、用药管理
 
  开口药添加,一般选用肾毒性小的药物。使用时,也应按照使用说明低浓度饮用,否则过量会引起肠道菌群紊乱。
 
  注意事项
 
  若鸡群糊肛较多且有弱小增加趋势,可以采取人工干预措施,挑拣后,集中饲养。对于排粪受影响和糊肛粪便较大,可以使用育雏舍内的温水浸润后清理。
 
  另外,可以使用微生态制剂潮拌料或饮水单独照顾,多数鸡只在一周内恢复正常。  
 
  本文由(养殖信息网)整理发布:http://www.yangzhixinxi.com/
养殖新闻相关阅读
查看更多养殖交易信息
养殖百科 查看更多
养殖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