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大规模生态放养技术
[摘要]蛋鸡大规模生态放养是利用林地、草地、果园、农田等自然资源开发的。鸡以昆虫、软体动物、植物、腐殖质等自然资源为食;筛选出适宜的鸡种,研制了补饲饮水装置,明确了不同地点、不同季节的饲养管理技术特点;根据放养鸡的发病规律和特点,提出了轮牧和免疫程序等疾病防治技术;我们应该制定标准建设和管理养鸡场,实现规模化蛋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家禽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在普通鸡蛋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普通产品价格偏低,存在增产不增收的局面。鸡蛋价格是普通鸡蛋的两倍,深受消费者欢迎,成为鸡蛋新的消费增长点。在农田、林地、草地等地,空气清新,阳光充足,场地宽阔,鸡能自由觅食,并能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抵抗疾病,减少用药。夏秋季鸡可自由采食植物性饲料(种子、嫩草等)和动物性饲料(蝗虫、蚯蚓等),适量的补充剂可满足其营养需求,可节省饲料“3L”的20%-30%,昆虫和软体动物含有抗菌肽,可提高其抗病性。散养鸡密度小,粪便可被植物吸收利用,土壤可耕种改良。适用于农村劳动力资源多、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和丘陵地区。利用林地、农田、草地养鸡,可实现立体规划通过对蛋鸡大规模生态放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采用圈养与放养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饲养和采卵的自动化。在我国,河北、河南、安徽等地开展了利用荒山荒地培育地方鸡的研究。他们提出了建设大棚、围栏防止动物危害、轮牧、开发槐叶和松针粉饲料资源、饲养蚯蚓、养虫养鸡等技术,创造了一批生态环境具有地方特色的育种模式。但这项技术涉及面广,许多技术尚不成熟,仍需继续探索(
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规模化笼养蛋鸡仍是蛋鸡生产的主流。开展规模化生态放养养鸡,因地制宜探索新的养鸡模式,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然而,由于大田环境的巨大变化,选择适应性广、抗病性强的鸡种尤为重要。同时,我们应该考虑鸡蛋亲生产、鸡蛋质量、市场需求和淘汰鸡价格
2.2大型鸡群
的户外饲养设施,必须提供栖息地大棚、饲养和饮用水等配套设施。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大棚施工方案;饲养设施多采用肉鸡塑料管,容易老化和损坏。因此,有必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实用的配套设施(
2.3科学补饲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温和植被结构差异较大。在夏天和秋天,有草,有昆虫鸡的饲料种子,但不是在冬天。即使在夏秋季节,鸡也要适量喂养。但对不同季节、不同生产阶段散养鸡的补饲量、补饲比例、补饲时间和补饲次数的研究还不系统(
2.4标准化管理
散养鸡不同于传统散养鸡,规模较大,产品质量要求高,生产阶段和季节性管理特点不同,配套管理技术有待研究和完善(
2.5疾病预防控制
繁育地广,不易彻底经消毒后,有很多机会感染寄生虫病。因此,有必要制定针对性的免疫程序和综合防治措施(产销模式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如何根据季节、市场需求和区域进行价格差异化产销的有效组织需要认真探索(蛋鸡大规模生态放养关键技术研究)。选择原则:适应性广,觅食能力强;产蛋量高;体型小;鸡蛋和鸡卖得很好。为了防止鸡爬树啄果,应选择农大3号在鲜果园(梨、枣、橙)放养时腿短、飞行能力差的北京优记、无极;在林地、果园(干果)、草地和草地上,选择当地鸡种、国内外鸡种(
3.2选址
3.2.1选址基本条件
符合无公害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坡度小于45℃; 储存场地的面积取决于储存规模。一般1000只鸡不少于1.33公顷;周围有林地、沟渠、山体等自然屏障;料场有食用饲料资源(
3.2.2不同选址
① 人工我是草原。以豆科牧草为主,茎叶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鸡喜食。结合光照、激素等防虫技术,可大大降低草原害虫的发生率。所选草地高而干燥,以砂壤土为宜。最好在草地上种些树,为鸡提供荫凉或庇护所。如果没有树木,应设置遮荫棚(
果园。干果、树干稍高的果园较好,要求排水良好。在北方,核桃、栗子和桑园是最好的。果树树干较高,结果部位较高,鸡不易生长容易啄食。在苹果园、梨园、枣园、桃园养鸡时,应避免用药和收获期,以减少药物的危害和鸡啄食水果(
3农田。玉米、高粱、向日葵等高秆作物的生育期在90天以上,周边地区被围网隔离。注意错开苗期,待作物长到11ti高后再放养(
4.应选择树冠小、树木稀疏、排水良好、通风良好、地表干燥的地区。鸡可以自由觅食、活动和洗澡。沙质土壤的土壤质量较好。如果是粘性土,就应该用在田野里应该放一块沙子,让鸡用沙子洗澡。鸡舍建在阳坡或高地上。林间种植苜蓿等豆类植物(
3.3设施建设技术
外部环境变化较大。结合放养鸡的生活习性和特点,为鸡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和产蛋环境,装配经济适用的补饲和饮水设备,提供诱捕昆虫和防止动物伤害的配套设施(
3.3.1大棚建设
的总体要求是节能、环保、易于管理。它经常被制造出来采用塑钢板、砖瓦结构,也可以用当地的木材、竹子等材料制成。棚面朝南,间距200~300N·m均匀布置。棚长8~10m,宽3.5~4m,高2~2.5m;每个鸡舍(棚)可饲养400-500只雏鸡或300-400只蛋鸡。室内设“a”型鲈鱼,每只鸡占鲈鱼17-20厘米;每3-4只母鸡提供一个安静黑暗的产窝。巢内填充麦秸、木屑或稻壳等垫料(
3.3.2饮用水和喂食设施
设计并安装经济适用的自动饮用水和喂食设施。自动饮水机它由储水桶、水箱、加水管、注水管、进气管和阀门组成。储水桶容量200L,一天可供500只鸡饮水(
自动喂食装置由1.2mm厚镀锌金属板制成,配有防雨帽,防止鸡跳槽刨食,直径65cm,高度20cm。底座为槽部,直径55厘米,高13厘米。枪管直径35厘米,高度54.34厘米。槽宽10cm(
3.3.3捕虫设备
黑光灯或高压杀虫灯悬挂在离地高度3.5-4米,晚上开灯2-3h诱捕昆虫
3.3.4其他设施
1.5-2RN高的铁丝或尼龙围栏应设置在放养区周围,以防止动物伤害和鸡的损失
3.4鸡的活动规律和适宜密度
鸡的活动半径不同在不同的饲养密度下。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鸡的活动半径逐渐增大,但8%以上鸡的活动半径在100m以内。鸡的一般活动半径和最大活动半径与农场的植被和地形有关。另一方面,在退化的山区农场,鸡的范围增加了植被覆盖率低,可食性饲料少,易发生退化;平地鸡的活动半径最大;另一方面,在不平坦的土地上,无论是向下还是向上,鸡的活动半径都减小;活动半径还与鸡舍门的位置、朝向、饲养和管理有关:一般情况下,向前移动鸡舍门的半径较大,而离开鸡舍门的半径较小;大量补充饲料会使鸡产生依赖性,其活动半径减小;训练后,一般活动半径增加,但对最大活动半径无明显影响(根据在林、草、禽平衡的基础上,确定了适宜的放养密度为:1日龄5只}-8只(600-1200只/ha);2; 80日龄以上适宜每公顷种植450~600株。人工草地的放养密度可根据植被状况进行增减(
3.5蛋鸡大规模生态放养与补饲技术。在放养期间,鸡在地里吃和跑,消耗更多的能量。因此,能量水平高于笼养鸡(5%-10%)。夏天可以多吃绿色饲料,但冬天要注意补充绿色饲料和维生素,其他营养是等价的我要把鸡笼起来。放养鸡的产蛋率比笼养鸡低10%~15%。因此,应适当降低钙磷水平(
雏鸡在早晚(放归前和归巢后)饲喂。根据植被和饲养条件,按鸡种饲养标准,夏季饲料补充量减少15%-20%,冬季按鸡种饲养标准执行;夏季补饲量随植被和饲养条件的不同而减少5%~10%,冬季增加5%~10%(
3.6病害特征及综合防治而放养鸡的防治措施
由于放养鸡生活环境的特殊性,房屋和养殖场所消毒不彻底,鸡粪容易污染饮用水和土地,使鸡蛋“接力感染”。尤其是雨季,潮湿的运动场会加速球虫病的传播。卫生条件差,易寄生羽虱;蚊蝇叮咬很容易得鸡痘。鸡暴露于受污染的饲料、饮用水、用具等,受外界应激因素影响,易感染或并发E。大肠杆菌(
按自由域发病规律e、应制定科学的防疫程序;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将轮牧分为三个区。在远离饲养区的背风处设置鸡粪集中处理场。为防止雨淋粪便造成二次污染,应在粪池或沟渠上搭设雨棚。鸡粪每天与适量的秸秆粉和厌氧发酵菌混合,然后注入发酵罐。经过1-2个月的高温发酵,能有效杀灭粪便中的病原菌、寄生虫卵、蛆和杂草种子。在北方冬季气温较低,采用地膜覆盖促进发酵(
3.7标准化生产技术
散养鸡场建设规范、柴鸡饲养管理规定等地方标准,《散养鸡兽医防疫技术规程》规定了散养鸡的选址、规划布局、鸡舍建设、配套设施建设、引种、饲养条件、饲养管理、散养鸡管理等,防疫消毒这些标准为散养鸡的标准化生产(
4)提供了技术支持,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前景蛋鸡生态育种
我国西南、西北丘陵山区土地资源辽阔,生态环境良好,无污染,适宜蛋鸡生态育种的发展;一些平原农区也具备发展蛋鸡生态放养的条件。要利用林地、草地、果园、农田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散养养鸡,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和安全保健措施,实现标准化生产,使鸡蛋达到绿色食品甚至有机食品的标准。同时,通过发布别致肯防治植物病虫草害,减少或消除药物的使用,将鸡粪还田,提高土壤肥力,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这是一个集农林牧业为一体的新型生态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