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鸡的活动半径逐渐增大,但80%以上的鸡活动半径在100m以内。鸡的一般活动半径和最大活动半径与农场的植被和地形有关。另一方面,退化山场由于植被覆盖率低、饲料可食性差,鸡的活动范围增大;平地鸡的活动半径最大;另一方面,在高
和低
不平的土地上,鸡的活动半径无论是向上爬还是向下爬都减小;活动半径还与鸡舍门的位置、朝向、饲养和管理有关。一般来说,一半
朝向鸡舍门的直径较大,远离鸡舍门的半径较小;大量补充饲料会使鸡产生依赖性,其活动半径减小;训练后一般活动半径增加,但对最大活动半径影响不明显。在林草禽平衡的基础上,确定适宜的放养密度为:50~80日龄600~1200只/ha;80日龄以上适宜每公顷种植450~600株。人工草地的放养密度可根据植被状况进行增加和调整(
3.5人工草地的大规模生态放养和补饲技术养鸡。在放养期间,鸡在田间饲养和奔跑时消耗的能量较大,能量水平高于笼养鸡(5%~10%)。夏季可获得较多的绿色饲料
,但冬季应注意补充绿色饲料和维生素。其他营养相当于笼养鸡。放养鸡的产蛋率比笼养鸡低10%~15%。因此,钙和磷的水平应适当降低。雏鸡在早晚(放归前和归巢后)喂食。根据夏季养鸡标准,夏季饲料添加量减少15%~20%,并予以实施根据冬季鸡种的饲养标准;由于环境的特殊性,放养雏鸡的发病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鸡舍、养殖场消毒不彻底,鸡粪易污染饮用水和土地,使鸡蛋“接力感染”。尤其是雨季,潮湿的操场会加速球虫病的传播。健康状况差,易寄生羽虱;蚊子和苍蝇飞来飞去很容易得鸡痘她咬人了。鸡暴露于受污染的饲料、饮用水、用具等,受外界应激因素影响,易感染或并发E。根据放养鸡的发病规律,制定科学的防疫程序;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分区轮牧。在远离饲养区的背风处设置鸡粪集中处理场。为防止雨淋粪便造成二次污染,应在粪池或沟渠上搭设雨棚。每天在鸡粪中加入适量秸秆粉和厌氧发酵菌a、
,然后注入发酵罐。经过1~2个月的高温发酵,能有效杀灭粪便中的病原菌、寄生虫卵、蛆和杂草种子。在中国北方,冬季外界温度较低,通过覆盖塑料
薄膜(
3.7标准化生产技术
地方标准如散养鸡场建设规范、柴鸡饲养管理规定、,《散养鸡兽医防疫技术规程》规定了鸡场选址、规划布局、鸡舍建设、配套设施建设、引种、饲养条件、鸡的饲养管理、散养鸡管理、防疫消毒这些标准为散养鸡的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4蛋鸡规模化生态养殖的前景
有广阔的土地资源,西南、西北丘陵山区生态环境良好,无污染,适宜发展蛋鸡生态养殖;一些平原农区还拥有
块发展蛋鸡生态放养。利用林地、草地、果园、农田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散养养鸡,实现养鸡标准化生产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和安全保健措施,使鸡蛋达到绿色食品甚至有机食品的标准。同时,通过放养鸡来控制植物病虫草害,减少或消除用药,并将鸡粪还田,提高土壤肥力,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这是一个集农林牧业为一体的新型生态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