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鸡和雏鸡。它是养鸡业中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美国农业部已将该病列为世界三大传染病(nd、IBD、MD)之一。近年来,由于采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免疫控制该病,该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由于病毒血清型中存在许多不同的毒力亚型和变异亚型,该病仍呈区域性暴发或分布。2005年8月,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接种112日龄蛋鸡恩农场突然生病,大量死亡。经诊断为传染性法氏囊病。本文报告如下
1发病率
一个养鸡户共饲养金黄鸡23000余只,分为8个大棚。其中1个大棚3100只鸡(112日龄)突然感染。第一天死亡20人,第二天死亡85人,第三天死亡110人,第四天死亡290人,第五天死亡90多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病后第5天,肌注卵黄抗体(4ml/只)。两天后,疾病完全终止。整个疾病持续了7天,600多只鸡死亡d、 死亡率为18.8%。在5日龄和18日龄时,用两倍于IBDV减毒疫苗饮水量的水免疫鸡;12日龄鸡同时接种ibdvh120和NDV-IV疫苗;25日龄时,用3倍于饮水量的新城疫疫苗免疫鸡;35日龄鸡用两倍于饮用水的ibdvh52免疫;60日龄鸡用两倍于饮用水的新城疫l疫苗免疫,80日龄鸡新城疫I肌肉注射(
2症状和病理改变
突然发病大量的钾。病鸡出现精神疲劳、嗜睡、腹泻、厌食、停食、翅膀下垂、羽毛蓬乱、抹粪、缩颈、闭眼、全身发抖、蹲伏、排出灰白色水样粪便、脱水,严重者无反应。病理解剖显示肌肉出血,多呈条纹状,尤其是大腿和胸肌;法氏囊明显增大,是正常的3~5倍。浆膜表面有黄白色或灰白色胶体,严重者粘膜充血,法氏囊整体呈紫黑色,部分法氏囊呈灰白色或黄色白色脓性分泌物;腺胃与肌胃交界处及交界处腺胃乳头处均有不同程度出血;肝脏稍肿大,易碎;大部分肾脏轻度肿胀,部分病例有少量尿酸盐沉积;部分心包腔充满黄色积液(
3实验室诊断
3.1细菌分离培养的无菌操作:将10只死鸡的肝、心、脾分别接种于营养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 48小时。无细菌生长(
3.2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抗原检测:10只死鸡法氏囊组织以1∶1的比例加入生理盐水制成乳剂∶ 10个。乳化液反复冻融3次。离心后上清液加入福尔马林,甲醛终浓度为0.2%灭活;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购买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标准阳性血清,按常规方法进行琼脂扩散试验。48h后,10份法氏囊组织上清与阳性血清(
3有明显的沉淀线。3新城疫病毒检测:6只腺胃交界处出血的死鸡脑组织中,6只腺胃交界处出血将肌肉胃制成1∶ 10乳液。反复冻融后取上清液按常规方法进行HA检测。HA效价低于1∶ 4或无(
3.4回归试验:将死鸡法氏囊磨碎,加入生理盐水制成1∶ 10暂停。离心沉淀后,加入青霉素和链霉素,上清液接种于30日龄健康雏鸡。接种后2天,鸡法氏囊出现特征性症状和病变(
4预防和控制措施
发病后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1)预防鸡法氏囊病房屋和环境应严格消毒。所有的死鸡都埋得很深。加强鸡舍及周围环境的卫生消毒。用4%的烧碱对环境进行消毒,用1∶ 用抗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传染性支气管炎(IBB)和新城疫(NDV)三价高免卵黄抗体治疗鸡。每只鸡肌肉注射4ml(4)同时减少病鸡的饲料量,维生素的用量增加一倍,病情好转后逐渐恢复正常(5)病情稳定后10天,鸡体的维生素含量逐渐下降根据本次流行的发病率、临床表现、病理改变及病原学诊断,确诊为传染性法氏囊病。部分病例在腺胃乳头及其与肌胃交界处出血,但在诊断过程中未发现新城疫感染,说明该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
5.2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引起的。但在112日龄IBD疫苗免疫鸡后,发病率为18.8%。尽管小鸡们已经长大了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两次免疫en,在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病后仍有典型的急性病程。本病的病原是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从近年来的临床实践来看,卵黄抗体治疗传染性法氏囊病效果理想。卵黄抗体使用越早,效果越好。因为卵黄抗体进入动物体内是体液免疫,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主要体现在细胞外,对于已经侵入体内的病毒来说由于免疫细胞的敏感性,无论是主动免疫还是被动免疫都很难发挥作用。从使用高免疫力卵黄抗体来看,早期使用治愈率在98%以上,中期使用治愈率在90%左右,晚期使用治愈率只有70%,甚至更低。需要注意的是,卵黄抗体应该用于治疗而不是预防。由于卵黄抗体是从免疫卵中提取卵黄抗体溶液,加入适量青霉素、链霉素和防腐剂制备而成,经皮下和肌肉注射后可直接中和体内病毒,见效快,但只能维持10-15天,它还可以使鸡处于易感状态,铅g对于疾病的复发(为了防止免疫失败,10-15天后注射卵黄抗体我们应该考虑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再免疫,因为传染性法氏囊病之后,前两种免疫很可能失败,所以我们应该重新免疫。另外,为防止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对新城疫疫苗的干扰,两种疫苗可同时接种,否则应在一周后接种(
5.4疫情表明传染性法氏囊病仍是养鸡业的重要疾病之一,其防治也不容忽视。至少我们是做好免疫、减压和经常消毒工作,尽量减少疾病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