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猪腹泻的原因
1、肠毒素和缺铁
苗猪腹泻,主要是致病性大肠杆菌,大肠杆菌通过菌毛或者细菌表面粘附在肠上皮细胞,并且产生肠毒素,肠毒素会让水和电解液大量流到肠道中,从而引起特异性症状。母猪胎盘结构特殊,母猪体内的铁元素很难向猪胎传递,因此当苗猪出生的时候,铁元素往往是不足的,苗猪缺铁会造成缺铁性贫血,还会造成苗猪感染大肠杆菌,会导致腹泻甚至导致苗猪死亡。
2、饲料抗原问题和饲料PH过高
苗猪是通过母猪乳汁中的抗体维持免疫功能,当苗猪断奶后,苗猪全部靠自身的免疫系统对抗疾病,然而此时苗猪自身的主动免疫系统尚未完善,饲料抗原会导致苗猪免疫高敏感性,苗猪容易感染病菌,引发苗猪腹泻。饲料中PH值过高,会导致苗猪体内酸度下降,各种病菌(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等)会更适宜生存,大量水分被重新吸入肠道内排出,会导致苗猪黄白痢,甚至死亡。
3、苗猪断奶应激
苗猪断奶其实是一个应激,猪体环境和营养等外界因素在短时间内发生突然变化的一个过程,日粮从母乳(流体)转变为固体颗粒,从乳脂转变为各种淀粉,易消化的乳蛋白转为不易消化的植物蛋白(大豆蛋白),这些应激都会对苗猪的生理造成影响,苗猪采食量下降,肠道内壁受到损伤,有害的微生物大量滋生,如果环境温差超过10度,腹泻概率会增加30%,当然,饲喂苗猪过多过少也会导致苗猪腹泻。
4、免疫反应
在引起苗猪腹泻的原因之中,原发性因素并不是大肠杆菌,而是在断奶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应激(苗猪大量采食植物蛋白),影响了肠道的环境和免疫系统,打破了肠道的微生态平衡,新生苗猪的肠道可以识别抗原并且和之发生反应,当苗猪接触到这些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抗原的时候,就会发生免疫反应,在苗猪没有适应这些抗原或者肠道产生免疫耐力之前,这种日粮会引起苗猪腹泻。
5、其它
导致苗猪腹泻的原因,除了上述介绍,还有疾病因素,比如流行性腹泻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细菌性拉稀等。
苗猪腹泻的治疗方法
苗猪腹泻要早发现早治疗,抗菌与补液相结合。
1.因细菌性病原感染而引起的腹泻
可选用诺氟沙星、庆大霉素、氯霉素、磺胺类药物等配合微生态制剂如益生菌、促菌生等进行治疗。为防止苗猪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结合口服补液(氯化钠3.5
g、硫酸氢钾2.5g、氯化钾1.5 g、葡萄糖20 g,加温水1 000 mL)可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2.因病毒而引起的腹泻
没有**药物治疗,主要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和疫苗预防,对症疗法,口服微生态制剂,防止继发性感染,以降低病毒性腹泻引发的死亡率。
3.因寄生虫病引起的腹泻
主要是通过合理驱虫,怀孕母猪应在产前3个月和产前7
d进行驱虫,经常清扫猪舍,将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母猪在分娩前7 d和产后哺乳期给予盐酸氨丙啉,剂量为25~65 mg/kg体重,拌料或混饮喂服,连用7
d,对因球虫病引起的苗猪腹泻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怎样预防苗猪腹泻?
1强化免疫接种工作
妊娠母猪于产前25~30 d因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灭活后海穴注射3 mL/头;于产前30 d和15 d各注射红痢菌苗5~10 mL/头;于产前40
d和15 d各注射1次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苗2 mL/头;于产前30 d注射伪狂犬病基因缺失苗2头份;1月龄以上的苗猪用苗猪副伤寒病毒冻干苗1
mL/头肌肉注射。
2加强妊娠母猪饲养管理
妊娠母猪给饲全价配合饲料,防止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的缺失,以满足胎儿的正常发育;应防止母猪过肥或过瘦。妊娠母猪在临产前7
d可适当降低日粮中蛋白质水平,于产前7 d和产后7 d可在1 t饲料中加土霉素添加剂1.0~2.0 kg+菌消清0.5~1.0
kg对预防苗猪腹泻和母猪产后感染有良好效果。临产母猪进入产房前,应对产仔舍进行全面清理消毒。产房应做到干燥、通风、保温,**好实行“全进全出”的方式以杜绝病原微生物的交叉感染。临产前应对母猪进行清洁和消毒,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乳房和外阴部,同时挤掉乳头中头几滴奶,帮助苗猪尽快吃上初乳,使苗猪获得被动免疫,从而降低母猪乳房炎和苗猪腹泻的发生。
3 做好预防苗猪腹泻的保健工作
注意苗猪舍的保温工作,保持猪舍的干燥、清爽.苗猪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8~30
℃,**湿度为60%~70%.若防寒、保温措施不到位,空气污浊,湿度大就会引起苗猪腹泻。苗猪出生3
d左右肌肉注射右旋糖酐铁、牲血素或铁钴合剂等,可有效防治苗猪因缺铁而造成贫血腹泻。注意及早补食,选用高质量的乳猪料,可在饲料日粮中添加酶制剂、有机酸、乳清粉等以解决苗猪体内各种消化酶缺乏的问题,降低pH值,增加胃内酸度,提高胃蛋白酶的活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的繁殖,保持肠道微生物平衡;及时清理未吃完的饲料,防止因苗猪采食腐败饲料而引起苗猪腹泻。适当限制苗猪的采食量,防止苗猪因过度采食而引起的消化不良性腹泻。同时,采取逐步断奶的方式,以降低苗猪因母子分离而产生的应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