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生苗猪抖抖病
苗猪先天性震颤,就是俗称的苗猪抖抖病,本病会在苗猪刚出生或出生几个小时后发病,表现为四肢无力、行走困难或站不起来、持续性颤抖、苗猪八字腿等。苗猪抖抖病大多是因母猪怀孕期间感染疾病,通过胎盘传染给苗猪。
苗猪发病一周后基本可以慢慢自愈,大多数苗猪发病会后因为颤抖吃不上母乳,而饿死或者因运动障碍被母猪压死,这就非常需要养殖户的细心护理了,帮助患病苗猪吃母乳或人工哺乳,行走困难的苗猪,可以给腿上缠上绷带,让苗猪能自己有力去吃奶,同时减少对患病苗猪的刺激,改善猪舍环境,保持猪舍干净干燥。护理苗猪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所以病情严重的苗猪可以选择直接淘汰。
母猪患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乙型脑炎、母猪霉菌中毒等都是导致苗猪抖抖病的原因,因此母猪一定要做好疫苗防疫工作。如果是想以后做母猪的小苗猪,要在出生后15天,进行圆环病毒疫苗的免疫,配种前一个月再次进行免疫接种,能有效的避免生下来的苗猪患抖抖病。
二、苗猪的低血糖病
虽然在我国当前的生猪养殖中存在多种疾病,但是影响**且是对养殖户**具威胁的应当是低血糖病和贫血病以及假死等三类,对于这三类病症养殖户们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做好及时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首先从新生苗猪的低血糖病上来看,该病症的主要临床特征为精神沉郁,四肢无力且在走路过程中伴随着步态不稳等现象,之后卧地不起,呈现出阵发性惊厥和体温下降的状态,粘膜苍白。眼球不能进行活动,瞳孔放大,但是仍然存在角膜反射现象,口微张,伴有少量白沫溢出。随后在较短的时间内还会出现呼吸加快和不时发出尖叫声等现象,进而出现昏迷直至死亡。低血糖病的主要发生期存在于苗猪出生的两到三天之内,并且经常发病于一窝中的数只苗猪,绝大多数的苗猪都会在病发的两小时之内死亡,也有部分苗猪会在病发的一天内死亡,对于这种病症来说,由其造成的死亡率非常高。
在进行此类病症的防治时应当做好如下几个步骤,首先应当加强对母猪的饲养管理,确保胎儿的正常发育,强化产后母猪的泌乳能力,保证新生苗猪能够吃到充足的奶水。与此同时,还应当做好圈舍的保暖工作,避免其他因素对新生苗猪造成的不良影响,如果出现母猪无乳问题的话,就应当对新生苗猪进行及时的人工哺乳和喂养,在此过程中适当增加糖分的补给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在母猪产前七天到产后的五天期间,要对其进行每天五十克到一百克的糖分补充,当苗猪出生之后,应当马上对其进行百分之二十的葡萄糖水口服,定量为每头猪五毫升,每天进行四次补充,为期三天。一旦发现苗猪有发病的症状时,要予以及时的治疗,百分之五的葡萄糖溶液十五毫升进行腹腔注射,平均每天两到三次,为期三到五天。并且保证及时使苗猪口服百分之二十的葡萄糖溶液,每日两到三次,不间歇的使用三到五天,通常情况下在这些治疗手段的治疗下能够促使苗猪很快从疾病中得到康复。
三、苗猪佝偻病
此外,新生苗猪的佝偻病也是造成养殖户们蒙受损失的重要病症。佝偻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在患病初期的时候,苗猪喜欢食用泥土和脏物,造成了其生长发育欠缺,食欲不振,其外部特征也将变得被毛粗糙,关节增大且伴随肿痛现象,长骨变形或骨骼扭曲,经常出现骨折等问题。
针对于新生苗猪佝偻病的治疗和控制来说,首先要根据科学的配合比例在怀孕母猪的饲料中添加钙磷和维生素D,尽量为母猪营造一种充满阳关的生活环境,促使其经常进行运动。在外部条件上做好充足的准备和预防工作,**限度上减少新生苗猪患有佝偻病的几率。当母猪生产之后,要在其饲料中合理添加骨粉、贝壳粉等矿物质原料。并且在苗猪出生之后,也应当促使新生苗猪经常接触阳光,尽量增加阳光照射时间,促进其体内维生素D的转化。如果在苗猪出现佝偻病等相关症状时应当对其加以及时的控制,对于病发苗猪来说要尽量选用百分之十的氯化钙注射液或者百分之十的葡萄糖酸钙注射液进行腹腔注射。此外,也可以采用乳酸钙和碳酸钙内服的手段,在进行乳酸钙和碳酸钙喂食的同时还要辅助利用维生素D。这两种方法对于新生苗猪佝偻病的治疗来说都具有良好的效果。
四、假死
一般来说,假死主要就是指新生苗猪窒息,在出生之后呈现出体质极度虚弱甚至没有呼吸的症状,只存在微弱的心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假死。在当前我国生猪养殖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类病症。其主要症状表现在苗猪出生后全身无力,呼吸微弱且不均匀,张口喘气时候口腔和鼻腔内充满粘液。当病发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出现反射消失、卧地不动等现象,在这段时间如果不加以及时治疗和抢救的话极有可能造成苗猪的死亡。
在对待新生苗猪假死病症的时候,应当尽量做好相关的防控措施。首先,在母猪进行分娩的时候应当做好人工助产工作,**限度上减少母猪生产过程所需要花费的时间,避免出现假死现象。当新生苗猪出现假死现象时要及时擦净苗猪口鼻中的粘液,随后对其进行人工呼吸,用左手倒提苗猪的两条后腿,并用右手对苗猪的后背部位进行有节奏的拍打,直至苗猪出现叫声。在条件适当的时候还可以利用酒精进行苗猪口鼻的擦拭,帮助苗猪恢复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