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由病原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类传染病。由于病原性大肠杆菌类型的不同以及猪年龄、个体及生理机能的差异,因而发生不同的疾病,常用的有苗猪黄痢、苗猪白痢和猪水肿病。本病对新生苗猪危害很大,常带来严重损失。
1、苗猪黄痢:本病是初生苗猪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一周龄以内的哺乳苗猪,尤以1―3日龄**多见。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可达100%,本病传播源主要是带菌母猪。
症状:突然发病,病初拉黄色混有气泡的稀粪,味腥臭。在病的沉重期,肛门松弛,捕捉时,由于挣扎和嚎叫,肛门流粪。病猪口渴,不吃乳,**后因脱水、衰竭而死。
治疗:用百病消、止痢灵、复方黄白痢康等药物治疗。
预防:平时搞好猪栏、环境、饲料和饮水卫生工作,改善母猪的饲养管理。母猪临产前,将猪圈打扫干净,消毒后再垫上干净的褥草。接产时,用0.1%高锰酸钾溶液洗净母猪乳房和乳头,并把每个乳头的乳汁挤掉几滴,然后及时让苗猪吃到足够的初乳。怀孕母猪临产前21天左右(前后不超过三天),于耳根部皮下注射黄白痢疫苗,使母猪产生足够的抗体,通过哺乳使苗猪获得母源抗体。
2、苗猪白痢:本病是10―30日龄苗猪常发的一种肠道传染病,气候突变,阴雨潮湿,栏舍污染,母猪饲料配合不当,乳汁中含脂率过高和泌乳量不足都是促发本病的重要因素。
症状:病猪排出乳白、灰白或黄白色糊状稀粪,味腥臭,有时混有气泡。体温一般正常、精神、食欲尚好,但若不及时治疗,病情可逐渐加重,病猪拱腰,发抖,喜钻入垫草中,饮水增多,吃乳减少或停止,逐渐消瘦,被毛粗乱无光,尾和后肢被粪便污染,脱水,终因昏迷虚脱而死亡。
治疗:必须及时治疗,并结合改善饲养管理,消除诱因,才能获得良好效果。同时应用止泻灵、复方黄白痢康等药物治疗。
预防:(1)改善母猪和苗猪的饲养管理,母猪适当喂些营养丰富的饲料和青料,不要喂得过肥;苗猪提前补料,并喂含铁质、骨粉、微量元素、多种维生素等饲料。母猪乳头、饲槽和饮水槽要经常保持清洁。另外,要根据季节不同,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妊娠母猪于产前21天左右接种黄白痢疫苗。(2)苗猪饲料中添加抗菌1号、甲沙素等药物可预防本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