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养殖信息网 - 首页 - 养殖技术 - 苗猪 - 冬季提高苗猪成活率的饲养管理措施
苗猪养殖

冬季提高苗猪成活率的饲养管理措施

编辑:养殖网 浏览: 255次

母猪日粮中添加脂肪,可提高其血浆中生酮物质的水平,并以葡萄糖分配效应的方式增加胎儿的能量储备,从而提高苗猪成活率。

专人接产

实践表明,哺乳苗猪冻死、压死、弱死、饿死的占整个哺乳期死亡猪只的80%以上,死亡的根本原因是管理的疏忽和不当所造成的,因此加强出生后哺乳苗猪的饲养管理,提高饲养员的责任心,实行专人看护分娩(尤其在冬季的晚上,母猪分娩时要留专人值班),是降低哺乳苗猪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防寒保暖

新生苗猪的组织器官和机能尚未发育完全,皮下脂肪薄,被毛稀少,抗寒能力弱。特别在低温环境里,苗猪易患低血糖、感冒、肺炎等疾病,严重时会大批死亡。苗猪生长的适宜温度是:初生后6小时内为35℃、1日龄~3日龄为30℃~34℃、4日龄~7日龄为28℃~30℃、8日龄~15日龄为25℃28℃。因此,冬天猪舍要堵塞风洞,勤换垫草,保持干燥,**好在产圈内一角修建保温室,顶端悬吊150瓦~250瓦红外线灯泡,灯泡距床面40cm~50cm,随着苗猪长大,加高灯泡距床面的距离。

固定乳头

固定乳头是提高苗猪成活率的主要措施之一。全窝苗猪降生后,即可训练其固定乳头,保证每头苗猪及时吃到母乳。固定乳头的方法是:可先让苗猪自行选择,再按体重大小强弱适当调整,使弱小苗猪吃中、前部乳头,强壮苗猪吃后部乳头。人工辅助两三天,便可固定苗猪吃乳位置,保证苗猪较均衡生长。

早吃初乳

初乳中蛋白质含量很高,其中有60%~70%是免疫球蛋白,由于苗猪出生时没有先天免疫力,只有吃到初乳后,才能获得免疫力。苗猪出生时,肠道上皮处于原始状态,具有吸收大分子免疫球蛋白的机能,6小时后开始下降,12小时后几乎失去此项功能。所以,早吃初乳,吃足初乳,是提高苗猪抗病力的有效措施。

适时补料

母猪从产后5天开始泌乳量逐渐上升,20天达到泌乳高峰,30天后逐渐下降,而此时苗猪的发育却处于逐渐加快时期,单吃母乳已不能满足其生长所需养分。早补料能促进消化道和消化腺体的发育,可避免苗猪乱啃赃物,减少下痢病患,减少死亡。为保证苗猪正常生长,必须及时补充饲料,即苗猪出生6天~7天开始诱导补料,10天后逐渐补充高能量、高蛋白、适口性好、易消化的全价混合料。

补充铁盐

对新生苗猪补铁,是一项容易被忽视而又非常重要的措施。初生苗猪每天平均需要7毫克~11毫克铁,但100克猪乳中不足0.2毫克,不足苗猪需铁量的 5%。缺铁苗猪会表现出贫血症状,生长快的苗猪常因缺氧而突然死亡,或者精神不振,生长缓慢,还易并发白痢、肺炎。因此,新生苗猪必须及时补充铁盐,即出生后2日龄~3日龄在苗猪颈部肌注200毫克铁复合制剂,以防因贫血引起下痢。

预防白痢

出生后一周左右和20日龄前后是苗猪发病的高峰期。主要是苗猪白痢。在母猪分娩前3周,用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进行预防注射,同时要保持苗猪圈内清洁卫生,不让苗猪乱饮脏水。应科学地饲喂苗猪全价饲料,必要时加喂复合维生素添加剂、生长刺激剂、抑菌药物,既能起到刺激生长又能防治苗猪白痢。

防止踏压

母猪体大笨重、行动迟缓,起卧时容易踩伤或压伤苗猪,特别是苗猪出生1天~3天更易发生。因此应设保护栏或保育间,采取母仔分开睡觉休息的方法,防止压死踏伤苗猪。

科学断奶

苗猪断奶日龄一般都在35天左右。在计划断奶前5天,母猪就要逐步减料,以减少乳汁分泌,迫使苗猪吃料,这样断奶后可减少苗猪的应激。断奶后的苗猪应在原圈饲养,小环境的温度还必须保持在24℃,这一点**容易被忽视。一般在断奶当天苗猪拒绝采食,第二天,苗猪因饥饿食欲猛增,所以在饲喂苗猪时,不可加料太多,每次只让苗猪吃八九成饱。因为苗猪的消化器官不发达,吃得过饱就会出现消化不良、腹泻、消瘦,甚至脱水死亡。每天**好饲喂5次~6次,间隔时间以3小时~4小时为宜。

本文由(养殖信息网)栏目整理发布:http://www.yangzhixinxi.com     养殖网     养殖项目

苗猪养殖相关阅读
查看更多养殖交易信息
养殖百科 查看更多
养殖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