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具有分布广、抗性强、易繁殖、药用价值高等特点。它被称为“水中人参”。泥鳅的快速繁殖技术介绍如下:
立地选择
繁殖地应水源充足,排水方便,自灌自排,水质新鲜,无污染,土壤呈中性或微酸性,日照充足,环境安静,交通便利,供电正常(
水塘建设(
1.水塘规格:水塘面积50平方米至100平方米,水塘周围高出水面40厘米,水塘坡度山脊是60℃ - 70℃, 池塘的深度在80厘米到100厘米之间。水塘开挖后,应夯实池壁,池深50cm× 护坡采用50cm水泥板,池底铺设20cm腐殖土,水深保持在30cm~50cm(
2.防逃设施:养殖池四周用网片、塑料板或瓷板围挡,防止蛇行,老鼠和其他敌人进入繁殖区。进水口和出水口用120目网布包裹,防止泥鳅逃逸,捕食者、野生鱼卵和鱼苗进入池塘(
3.进水口和排水设施:进水口和出水口呈对角线布置,进水口高出水面20cm,出水口设在鱼槽底部,并与PVC管连接,高出水面30cm。排水时,可通过调节PVC管的高度来调节水位(
4.落鱼槽(集泥池):为便于打捞,应在池内设置与排水底孔相连的落鱼槽,其面积约为池底面积的5%,比池底深30-50厘米。放鱼槽四壁应围木板或水泥砖(
放养前准备
1.清池:放养前10天清池对池体进行清理,检查孔口,堵漏,疏通进出水管,对池底淤泥进行翻耕。当水深达到10cm时,每10平方米用1kg生石灰浆,然后对整个水池进行洒水消毒(
2.蓄水施肥:清池3天后,加水至30cm深,施基肥,施发酵鸡粪3kg或猪5kg,每10立方米水施牛粪和人粪肥,或每立方米水施氮肥7g和磷肥1g(
泥鳅苗木入池时间为每年5月,苗木密度r从每平方米1500到2000。当泥鳅长到3厘米时,应将其筛选并分成池塘。泥鳅苗木密度为每平方米60-80株。在苗木投入过程中,应在放养前进行水分测试,检查水毒是否消除。容器内水温与池内水温之差不得超过2℃℃. 如果泥鳅苗木是用尼龙袋运输的,在放入池中前应按“慢苗”处理。充氧尼龙袋应在游泳池中放置20分钟。当充氧尼龙袋内外水温一致时,幼苗生长迅速可缓慢释放(
饲养管理
1.早期培育阶段(泥鳅苗长小于2cm):根据水色,适当追肥。追肥可以用发酵猪、牛、鸡、人粪肥等农家肥,也可以用过磷酸钙、尿素、碳酸铵等肥料,采取少量多施的方法,水色为黄绿,水深控制在30厘米以内,透明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同时,每20万种泥鳅磨成15kg豆浆配1kg大豆,每天早晚各撒一次(
2.后期栽培阶段:泥鳅苗木大小后每升2厘米,水位逐渐加深到50厘米。除继续改善水质外,还要饲喂配合饲料,每天早晚各一次,日投喂量为泥鳅体重的4%-10%。当水温高于15℃, 泥鳅的食欲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25岁℃ ~ 27℃, 胃口很大;28岁以上℃, 食欲逐渐下降;当温度高于30℃ 或低于12℃, 减少甚至停止投料(
日常管理
1.调整水质,补充淡水,每周换一至两次水,经常施肥,保持池塘水色“肥、活、嫩”水色黄绿色(
2.早、中、晚各巡塘一次,观察泥鳅活动情况及水色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定期防病,经常清理、清洁饲料台,做好饲料台和工具的消毒工作,定期投喂预防鱼病的药物(
4.防止损伤和逃逸。注意防止敌人入侵和泥鳅逃逸。应经常检查进出水口和池脊(
疾病控制
1.气泡病:由于水溶解,由氧不足、溶解氧过多或过量引起其他气体的不饱和含量。症状泥鳅漂浮在水面上,腹部隆起像气泡。控制方法是加强日常管理,防止水质恶化。发病时应立即补充淡水,每亩用盐4-6公斤,然后将整个池子泼一泼(
2.轮虫病:症状:泥鳅瘦弱,常浮于水面,焦虑不安,或在水面上旋转,体表粘液增多,镜检有轮蜗杆。7× 硫酸铜和硫酸亚铁的混合物(5∶ 2) 在整个水池中喷洒10-6(
3.红鳍金枪鱼病:由短斑金枪鱼引起细菌感染。病泥鳅的鳍、腹部、皮肤和肛门充血溃烂,尾鳍和胸鳍发红腐烂。控制方法为1× 将10-6溶液浓度的漂白粉洒在整个池中。当泥鳅长到5厘米时,它将完成繁殖阶段并进入成体阶段(
一些从网络
转移的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