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被誉为“水中的人参”,具有很高的养殖价值。自然繁殖是指人工控制自然环境条件,使泥鳅能够自行产卵孵化。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泥鳅子代的成活率,操作非常简单,非常适合泥鳅养殖户,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泥鳅的自然繁殖技术(
泥鳅的繁殖习性
泥鳅生活在泥巴底部的静水或缓流水中。适应性强,能在丰富的环境中生存腐殖质。它经常在夜间出来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类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和藻类,有时还吞食底部腐殖质或淤泥。2.冬季成熟,每年4月开始繁殖(水温18℃℃). 在水深小于30厘米的浅水草丛中产卵。卵附着在水草或水下干草上,孵化出的幼虫往往生活分散,不成群(
泥鳅产卵技术
1.产卵环境:泥鳅产卵池可选择小型水泥池、小型池塘等,水面5-102米,水深40-50厘米,最好保持微水。在产卵池,水生植物,柳树树根、棕榈皮等被用来做鱼窝,以便蛋附着。每平方米有7-10组亲本泥鳅(
2.产卵时间:水温18-20℃时℃, 它通常在早晨或晴天上午10点之前产卵。水温20-28时℃, 它大多在雨后或半夜产卵。一只雌性泥鳅一次能产200-300个卵,多次产卵后只能产3000-5000个卵。受精卵附着在鱼巢上,但附着性差,容易脱落,因此操作时应小心(
3.产卵管理:产卵期间,每天早晨应将鱼巢捞出观察。如果鱼上有很多蛋第二天,把它们移到孵化器里孵化,下午再放进鱼窝里。如果不及时收集鸟巢,受精卵就会被母鱼吃掉。也可用作产卵池。当水温上升到18℃, 泥鳅个体可放入鱼巢,保持池水流动,为了改善水质,促进泥鳅亲本泥鳅的繁殖,泥鳅育苗技术
1.苗池布置:泥鳅受精卵常在苗池中孵化。在放置巢穴前10-15天,对鱼池进行清洁。为了提高孵化率,采用了可在孵化池(苗圃池)水面下20厘米处设网,并在其上平铺鱼窝。每平方米约有1万枚泥鳅卵,受精卵出苗率为40%。在此基础上计算产卵总数(
2.鱼苗池的管理:泥鳅的巢穴应避免阳光直射,防止青蛙和野鱼进入鱼池危害泥鳅的卵和鱼苗。在整个孵化过程中,要勤于观察,及时将蛙卵、污垢等清除出池。当水温为19时℃, 受精卵在约50小时后即可孵化出泥鳅幼鱼(
3.泥鳅苗木的管理e新孵出的泥鳅苗体长3-4cm,卵黄囊大,外鳃。它们躺在水底或附着在鱼窝上,很少活动,依靠卵黄囊提供营养。孵化2天后,泥鳅幼苗体色加深,卵黄囊变窄。孵化3天后,幼虫变黑,卵黄囊消失,出现鱼鳔,胸鳍变大,能短距离平行游泳,开始摄食。此时,要喂熟的蛋黄或豆浆(孵化温度与受精率和孵化率密切相关)。当水温低于20℃ 或大于30℃, 受精率d孵化率较低。因此,孵化的最佳时间是22-28日℃(
)
2.当所有受精卵破膜后,应及时清除膜和污垢,避免腐败造成水质恶化,影响苗木成活率(
3.繁殖期,定期开启曝气机或补充淡水时,泥鳅幼苗在肠道呼吸和皮肤呼吸之前完全依靠水中的溶解氧进行呼吸,这与成体泥鳅不同,避免了水中缺氧导致浮头大量死亡。泥鳅的肠道呼吸器官n在放入池塘15天后形成,在泥鳅苗木培育过程中,水泡病和烂鳃病是最常见的鱼类病害。烂鳃病通常在池塘中发生12天左右。因此,应使用二氧化氯对池塘中的水进行消毒,消毒时间约为8-10天,以提前预防。泥鳅苗木入池当天即出现气泡病,发现有气泡病,应及时灌入井水,并用10~15kg食盐撒于池中全池(
6.泥鳅苗木长到3-5cm时,应分成10-15万亩的池塘(
7.当年5月育成的泥鳅苗木,生长期短,生长快,饲料系数低,经过5个月左右的培养,可达到60-80片/kg的商品规格(
一些专业知识从网络
转移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