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无土栽培的优点是:泥鳅栖息于细沙中,出售时捕集效率高,比泥养泥鳅口感好,养殖密度是泥养泥鳅的4倍。泥鳅在混凝土池中春季孵化,年底可长到15-16厘米,现在我们来看看泥鳅的养殖技术(
泥鳅的养殖条件
泥鳅的池塘养殖需要充足的水源,新鲜无污染的水,方便的注水和排水,宜选用中性或微碱性壤土,运输方便,保证用电。池塘是一个东西方的长方形,长宽宽h比例为2:1,面积为5亩。游泳池深0.8-1米,深0.4-0.6米。池塘墙壁上的土壤应夯实,并在池塘周围用网围住。池塘的下端应埋入土中10cm,上端应高出水面20cm,以防泥鳅逃逸和食肉动物进入(
泥鳅放养模式
1.放养准备:放养泥鳅苗前20天对池塘进行清理、改造和消毒。在进出水口处使用铁丝网以防泄漏。在排水口处开挖约占总池面积1/3-1/5的鱼槽,深度30-50cm,并在排水口处铺设一层较多的腐殖质粘土池底。放养前7天,用生石灰清池,每亩池水深10厘米,全池撒75公斤生石灰。清塘5天后,每亩灌入25厘米清水,施用150-250公斤有机肥,改善水质(
2.育苗:泥鳅苗木宜人工栽培或野生,但应整齐、无病、快速、一次丰满。平均水温在15摄氏度以上℃ 苗木规格为80公斤/亩和1100公斤/亩。最好选择阳光明媚的下午。苗木在放养前用8~10mg/L漂白粉溶液浸泡、消毒,苗木在放养前用漂白粉溶液浸泡、消毒浸泡消毒时间为20-30分钟(泥鳅饲养管理
1.食物选择:泥鳅是杂食性鱼类,其最喜欢的食物是小动植物、水中微生物和有机碎屑。人工养殖可直接饲喂水生昆虫、黄粉虫、蚯蚓、蛆、贻贝、蜗牛、鱼粉、野生鱼肉、畜禽下脚料等,也可饲喂人用复合饲料。泥鳅喜欢在晚上觅食,所以应该在早上和晚上各喂一次。在养殖的早期阶段,饲料通常是鱼体重的3-4%。在中期,饲料是fi体重的4-6%sh.后期可适当减少配合饲料的投料量(
2.投料:泥鳅的投料应坚持四定原则,雨天、闷热天气适当减少投料量,每天巡场一周,发现田埂漏水等问题及时处理,漏水、死鱼等,保持水的新鲜和绿色。每15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消毒剂消毒一次。莲藕田应多施基肥,少施化肥,农药应为高效低毒产品,对泥鳅无害。定期换水,每次20-30%(
3.水质控制:水质宜“肥、活、嫩、凉”,水色宜黄绿色,透明度宜20~30cm。当透明度大于30cm时,每亩施用20kg有机肥,增加池塘中桡足类、枝角类等泥鳅的天然食用生物。如果透明度小于20厘米,应停止或减少表面修整。高温季节经常注入新水,更换部分老水,定期开启曝气机(
4.日常管理:每天早、中、晚巡塘,随时掌握泥鳅的水位、水质和摄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嗨高温季节,每15天使用一次二氧化氯,每7天喷洒一次石灰,培养中后期每月使用一次或两次微生物制剂。定期检查防逃逸设施,及时修补漏洞,及时治疗鱼病,做好养殖日记(
泥鳅病虫害防治(
1.寄生虫病:泥鳅,轮虫、卡利希沃拉和第三代昆虫入侵,经常漂浮在水面上,不安地转身。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7mg/kg或育虫净(溴氰菊酯溶液)(
2由点状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病变一般呈椭圆形、圆形、肿胀,伴有红斑。病灶主要位于尾柄两侧,似乎有印记。防治方法同红鳍病(
3.红鳍病:泥鳅红鳍病是由短杆菌引起的,严重者暴露于外,死亡后不进食。可将1mg/kg漂白粉或0.3mg/kg强氯浓缩液洒满田间,每24小时重复一次,然后每半个月洒一次以防(
4.气泡病:因水中溶解氧不足、溶解氧过多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引起。泥鳅漂浮在水面上它的腹部像气泡一样鼓起来。加强日常管理,防止水质恶化。发病时应立即补充淡水,每亩用盐4-6公斤,然后整池撒(
5.水霉病:水霉病早期不易发现。肉眼可见时,菌丝已侵入泥鳅伤口,外部菌丝向外生长,形成絮状团簇。霉菌能分泌大量的蛋白水解酶,能降解患病泥鳅的身体组织,分泌大量粘液,加重病情,大大降低食欲,衰弱死亡。它常在春天繁殖,秋季或冬季,只要鱼皮受伤就可能被感染(
一些专业知识从网络
转移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