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沙泥鳅属鲤形目,泥鳅科,沙泥鳅亚科,沙泥鳅属,俗称龙针、钢泥鳅。泥鳅是长江上游特有的鱼类。它的肉又嫩又好吃。它既有营养价值又有药用价值;肉质优良,色泽艳丽,体表条纹美观,观赏价值高,食用价值高,市场价格400-500元/公斤。是长江中上游的一种优质稀有泥鳅。近年来,中国泥鳅的野生资源急剧减少。为了恢复长江上游泥鳅资源,四川水产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在长江上游开展了野生泥鳅人工驯化,成功实现了人工养殖技术
生物学特性
1的突破,泥鳅体长90~180mm。身体又长又平又圆。头部小而圆锥形;鼻子的长度比眼睛后面头的长度之和长;这也是中国泥鳅与同亚科(
2)的主要区别。生活习性
泥鳅是一种底栖鱼类,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上游,栖息于水环境中,活动频繁在水体的中下层。在海滩边迁移区或大石头之间水流缓慢的地方也很常见。它是一种生活在开阔水域的底栖小鱼。幼鱼主要以枝角类、桡足类、轮虫和水蚯蚓为食,成鱼主要以水生昆虫、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河流腐朽体为食。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生活在水环境中,对光、溶解氧和温度敏感。因此,只要为泥鳅提供适宜的食物和生活环境,泥鳅就可以异地驯养(
3.中上游泥鳅的生长繁殖特性
格茨河,气候湿润,食物资源丰富,水温适宜鱼类生长,但泥鳅属小鱼,且生长速度慢。产卵季节为每年4月至7月,产卵类型为每年一次,繁殖高峰期为每年5月至6月。它产生无粘性的漂浮卵。泥鳅人工繁殖可避免其在自然条件下的不利因素,提高其成活率和生长率,缩短繁殖周期
泥鳅人工驯化技术
1.驯化条件
泥鳅驯化池面积不宜过大,一般在20-200平方米之间,但要保持一定的档次h、 一般在1.0-2.0米之间。在堆放前,应将池内的水排干,并清除池底的污泥和杂物。在放养前7至10天,应使用120公斤/亩的生石灰进行消毒。除了对池底进行彻底消毒外,池壁也必须彻底消毒。具体消毒方法是将生石灰水洒满池塘,消毒后曝晒3-5天,消毒后再注水。同时检查驯化池进水闸门和排水闸门,修复损坏的闸门和鱼架。在驯化过程中,要注意水分的变化r质量。溶解氧大于5.0 mg/L,pH值为7.0-8.5,氨氮约为0.03 mg/L,亚硝酸盐低于0.01 mg/L。通常最好利用水库、河流和湖泊等地表水。如果使用自来水或深井水,则必须彻底曝气后才能使用(
2.采集和运输
野生鱼类采集后应立即运输。考虑到河中野生鱼类与池塘养殖鱼类的耐受性不同,泥鳅体表粘液丰富,受刺激后易在水中形成絮状物,造成鳃堵塞和死亡,因此在采集和运输过程中应避免重复操作。中国泥鳅有两种尖锐的刺,很容易刺穿塑料袋。因此,运输时最好使用塑料桶。运输时间在1小时以内的,在运输过程中不得更换水;如果运输时间超过1小时,必须配备充氧装置或中途换水。在运输过程中,必须随时注意充氧情况,避免氧气管和氧气头脱落造成充氧不足。同时注意观察运输过程中是否缺氧,及时处理。天气炎热,气温超过25度时℃, 冰袋应该加到水里,然后e水温应控制在20℃以下℃, 有效提高运输成活率,减少应激反应,运输成活率可达98%以上。到达目的地后,放鱼前注意调节水温。在作业过程中,随身带水,轻拿轻放,以免对鱼类造成机械伤害(
3.饲料和喂养
野生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到池塘后开始进食,动物饲料主要是水蚯蚓。一是定时,即每天喂食两次,分别为8:30和17:00;二是确定饲料的质量和新鲜食品的保存新鲜成分相对稳定,营养均衡;三是日粮,即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4%-8%。摄食应以晚上为主,约占总摄食量的65%。具体日投喂量取决于水温、天气、投喂情况等,当水温在20℃之间时℃ 和25℃, 泥鳅的食欲很强,每天的摄食量约为总体重的5%-8%。水温高于30℃时℃, 泥鳅食欲减退,宜少食或不食;在驯化期间,用竹条做饵台,在固定的地方喂食泥鳅可以养成定点取食的习惯,以便观察取食情况,清理残留的饵料,防止水质恶化(
4.驯化管理
坚持每天巡塘,注意水质变化,根据水质、透明度和水位变化,定期更换水源,并补充淡水。泥鳅的应激反应很强,繁殖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干扰。不要太快换水。每30天检查一次生长和鱼病。泥鳅不喜欢强光。它可以把泡沫板放在地板上池面或池底的混凝土板等遮挡物作遮挡(一些专业知识从网络上转移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