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龙县肉牛养殖大胆创新,采用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管理模式,建立优质肉牛养殖社区,集中饲养,让农民入股,分享利润,聚集各种养殖产业要素,成功培育了“安龙模式”。这种模式在全县产生了“裂变效应”,辐射带动了12个乡镇。目前,已建成规模在10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场57个,入户6215户,存栏肉牛8000多头,每年销售肉牛1万多头,帮助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
合作经营与农民联动
安龙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模式主要基于“民营、民营、民营效益”的原则,“服务成员、谋求共同利益”的宗旨,“提高养殖技术,“降低劳动力成本,创新管理模式”,近年来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利润回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地位平等、自愿入会、退出自由(
),县委、县政府尊重群众的创新意愿,通过深入调查,广泛征求农民意见重新分析了传统单户肉牛养殖存在的信息贫乏、劳动力成本高、技术服务不足、管理防疫不规范、规模发展困难、市场竞争力弱等缺点和不足,充分借鉴发达地区发达国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积极引导农民按照现金入股、一人一票、售后回扣、专业经纪人管理的理念,建立农民养殖合作社,合作社统一建立养殖社区(
养殖社区采用“五统一点”方法养殖od,即统一投资、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一防疫、统一购销、利润共享,有效整合农民的土地、资金、技术、信息、人力等资源,培养农民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传统零售饲养向合作社集中饲养的历史性转变,让成员共同发展(
专业养殖合作社建立肉牛养殖社区,使养殖管理模式更加精细,资源配置更加有效。分词二是以股份方式筹集资金,以承包制形式约束,让有余钱的农民入股,,没有钱的农民可以在养殖业工作繁忙的时候种田,闲暇的时候在牛棚养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安龙县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心主任黄继祥说:“在肉牛养殖方面,我县采取建立农民养殖合作社和养殖社区的管理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养牛户的积极性。经过在新桥镇的成功尝试,各村各户城镇也纷纷效仿。目前,这一模式已在全县广泛推广。”(
党员带头,人才带动
合作社肉牛养殖来自新桥镇荷花村老党员吴万林。他是安龙县培育合作社的先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动员农民加入社会(
吴万林,54岁,1981年开始经营牛业。多年来,他一直与牛打交道,一生都致力于牛业。多年来,他一直想扩大自己最喜爱的职业,但由于某些条件的限制,他没有这样做。2009年初,他有了组织的想法一个饲养社区,决定邀请每个人建立一个肉牛农场,共同致富
“农民喜欢看到谷糠大米的效果。说到经营合作社,他们一开始都认为自己必须吃‘大锅饭’,他们很担心。”吴万林说(
2009年8月2日,吴万林召集了54位愿意加入合作的户主开会。初步确定每户出资3万元,按照70头牛养殖规模,分期投资建设牛舍、青贮槽、消毒室、病牛隔离房等基础设施。然而,在支付这笔钱时,只有20户家庭支付了股本. 在不到3天的时间里,两个家庭退出,最后只有18个家庭加入了合伙企业。18个农民在合伙协议上签名,并按了亮红色的指纹。河花村向阳坪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通过民主选举,吴万林当选为主席。根据合作社章程规定,第一期募集资金用于牛栏、青贮池等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4月,当合作社扩大养殖规模时,从安格斯、利木赞和西门塔尔购买了60头优质肉牛(
2010年7月,农隆县和扶贫办给予了大力支持,每平方米牛圈补贴60元,部分购牛资金获得了5年期优惠贷款(
,这是该合作社的第一批肉。在出售牛时,他们每人获得了2500元的净利润。2011年初,合作社新增7个养殖社区,种植牧草1400亩,养殖规模2050头(
,在向阳坪养殖合作社示范带动下,新桥镇畜牧业蓬勃发展。2011年,全镇肉牛6000头,销售3561头,销售产值2400万元,净利润2.493元万元(
“向阳坪合作社成立之初,只有一个农场和18名成员。现在它已经发展到12个农场和329名成员。去年,我们只有一个农场销售了2170头肉牛,净收入151万元。今年预计将销售4000头肉牛,净收入280万元。”吴万林对合作社的发展充满信心,高兴地告诉笔者(
“新桥养殖模式”的成功带动了全县肉牛养殖。目前,安龙县已先后建立了8个农民养殖合作社,共有57个肉牛养殖社区,规模在100头至1000头之间,草场面积17500亩2011年7月,安龙县委组织部实施了“党员创业致富工程”,全县各养殖社区评选出15户“党员创业致富”示范户,活动范围大,影响力强。县有关部门对资金和项目安排给予支持和优惠,并向每户发放首批5万元贴息贷款作为支持资金,对县(
肉牛养殖户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专业化养殖,管理驱动
安龙县专业合作社的养牛模式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机制,将市场、政府、企业和农民联系起来,整合各种政策,强化和惠及农业,多元化投资,不断扩大肉牛养殖规模,提高全县养殖业现代化水平(
由于肉牛数量巨大,草畜平衡非常重要,因此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养殖。县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心在规划各养殖小区时,需要进行管理养殖场RS实施规范化管理,充分考虑牧草供应、人工成本、污水和防洪、水、电、路等因素
,养殖场的养殖规模一般控制在100~200, 13~25户,平均每户有8头肉牛。第一年,每户可饲养2头奶牛,育肥6头奶牛。今后每年至少增加一头种牛,直至自养自养(
在养殖场的管理过程中,加入社会的养殖户按其性别、年龄、体质、技能、文化程度划分岗位职责,充分发挥优势,每个成员的年龄和履行各自的职责。在育种方面,针对不同类型牛、犊牛和育肥牛的营养成分和防疫要求,依托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分别制定不同的饲料配方和防疫计划(
市场竞争以质量为重点。在向阳坪合作社成立之初,社员们就走优质养殖之路达成了共识。在育种上,他们坚持使用无污染的浓缩物,如玉米、麸皮和麦麸以及优质饲料如黑麦草无农药,“坚决不砸自己的品牌”。2011年,合作社申报的“安龙牛”商标正式通过国家无公害产品原产地认证,肉牛产品供应紧张(
资金支持,政府推动
为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促进多元化投资,2011年,安龙县委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肉牛产业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调动各乡镇力量,形成全县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格局县政府耳鼻喉科中心还与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县政府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引导作用,为每个农户提供不低于5万元的项目贷款,并要求农户在建围栏的同时将部分项目资金存入县农业银行作为风险担保(
项目贷款由农户养殖合作社集中使用,封闭经营,统一还款。贷款产生的利息由扶贫部协调和补贴。部分民间资金也投入肉牛养殖业,形成多元化投资、产业化扶贫的格局(
扶贫的主要对象是贫困农户。由于贫困户在资金、技术、文化素质等方面存在不足,脱贫致富难度大。县扶贫办、县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心共同制定了《草原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实施办法》,要求一些非贫困家庭帮助和驱动贫困家庭持有
安龙县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告诉笔者:“十二五末,安龙县肉牛存栏量将达到16.5万头,将建立500多个100头以上的大型养牛场,扶持农户2.5万户,发展1-2家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人工授精、人工传递、集散点良种繁育场等相关产业,使安龙县肉牛养殖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肉牛养殖加快了安龙县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在re中近年来,实施“肉牛养殖业富民工程”的乡镇生产发展,资金充裕,“荒山不再荒芜,山上有‘银行’,山脚下有‘粮仓’,牛棚成了银行,茅草屋变洋房,山青地铺地毯,牛羊肥,水果香“
(作者联系地址:贵州省安龙县委组织部邮编:55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