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梅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黑龙江省伊安县畜牧兽医站161500)
摘要:魏氏梭菌病是一种常见于家畜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由魏氏梭菌感染引起。肉牛感染后,主要临床症状为猝死,胃肠道和实质器官出血明显。由于该病起病急,疼痛持续时间短,很快导致死亡,严重危害养牛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该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诊断,并对其进行了总结明确了治疗措施(
1发病机制
魏氏梭菌是本病的病原菌。该病原体是土壤中常见的真菌,也可存在于污水中。正常情况下,体内细菌处于缓慢增殖状态,产生的毒素较少。由于肠道持续蠕动,肠道内容物可及时排出体外,避免细菌及其毒素在肠道内积聚。但是,当外界环境嘈杂或饲料突然发生变化时,特别是从饲喂干草到饲喂大量谷类饲料或富含蛋白质的饲料和绿色多汁的饲料时,含有正常的纤维素分解菌群在瘤胃中不能适应时间,导致机体阻力降低,运动减少,肠道过于松弛,蠕动缓慢,导致饲料发酵产生大量酸,导致正常pH值失衡。此时,大量未消化的淀粉颗粒饲料通过振毛进入小肠,引起细菌快速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增强肠道通透性,导致大量毒素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毒血症,导致疾病,临床症状
最急性的类型:病牛基本上没有任何早期症状,通常会突然死亡在几分钟内或1~2H内出现y。一些肉牛当晚表现正常,第二天突然死亡。另外,病牛死后腹部明显肿大,混有红色泡沫的液体从口中流出,舌头从口中脱出,肛门外翻
)
急性型:病牛体温保持正常或升高,结膜发绀,呼吸急促,口鼻冒出红白泡沫,全身肌肉持续活动,颤抖,无法平稳行走,摔倒在地,不停尖叫,四肢不停移动,最终死亡(
亚急性型:病牛表现出间歇性躁动,眼睛睁得大大的,耳朵竖直,头晕然而精神高度紧张,然后逐渐变得平静。像这样,他们周期性地反复发作,最终导致死亡(
急性型和亚急性型:不仅有上述症状,在某些情况下还有腹泻。大量黑色和红色粪便与粘液混合排出,散发出恶臭。偶尔,粪便被排出,病牛经常被责怪,表现出紧迫性和严重性(
3病理变化
。通过肉眼观察,发现死牛口起泡沫,腹部轻微扩张,粘膜发绀。尸体解剖后,发现尸体有全身性疾病
的物理变化,并且有消化道和各种实质性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和病变。脊髓软脑膜和脑充血,脑积水明显增多,脑室扩大,脑桥和延髓形成小出血点。大量深红色液体积聚在腹腔和胸腔内。消化道最明显的特征是胃的扩张和扩张,胃窦、网和瘤胃粘膜脱落,胃内容物沉积和解体,小肠粘膜肿胀,暗红色粘液和出血。大肠粘膜也肿胀,但仅有少量出血。出血性som有时发生在直肠粘膜。心肌质地脆弱,心包积液,心脏横径明显增大,心外膜淋巴管明显扩张,耳廓边缘点状出血,左右纵沟和冠状沟,右心室积血,右心壁塌陷变薄,左心室出血。肝脏颜色浅,肿胀。胶囊下有出血点,血液从切片中流出。肺部变黑,肿胀,表面有出血点。肺实质内可见红棕色病变,肺间质明显增宽,粘液呈白色泡沫样从气管和支气管流出。胆囊充满胆汁,导致明显膨胀。脾出血软。肾脏稍肿大,但包膜易脱落,出现大出血(
4实验室检查
涂片镜检;无菌条件下,取少量死牛肾、脾、肝组织涂片,分别取心包液和体腔液涂片莱姆兰染色,显微镜下检查可观察到粗短杆菌,有明显包膜,多呈单链或短链分布;革兰氏染色阳性,没有鞭毛,不能移动(
细菌分离培养:无菌条件下取死牛肾、脾、肝组织,充分研磨,接种肝片肉汤培养基,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厌氧培养24小时。可以发现,肝片肉汤变得浑浊,管底部出现白色沉淀物。同时,分别涂抹上述器官培养物,镜检可观察到一致的短杆菌形态,革兰氏阳性(
生化反应:将牛肉内脏肝肉汤培养物接种于乳培养基中,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进行LOH培养。结果表明,培养基具有一定的ph值“猛烈发酵”的烯醇酮,即牛奶中有酸凝结,大量的气体会使凝块变成多孔的海绵(
5处理
隔离处理病牛主要是镇静、抗菌、消炎和强心。同时,用中药“黄芩黄芪解毒汤”加减,加水煎煮,然后给病牛每日2次,连续3~5天。如果病牛心脏虚弱,可皮下注射25%咖啡因钠;严重脱水时,可静脉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联合氨地塞米松、维生素B6、维生素C、青霉素治疗3天;在里面如果出现兴奋症状,可灌注水合氯醛溶液,需要每4H重复一次。为避免继发感染,链霉素、氨苄西林或磺胺的混合注射可每天使用两次,持续3天。对死牛进行无害化处理,将草、粪等污物堆积发酵;使用0.3%过氧乙酸对牛棚和器具进行消毒,使用5%赖氨酸浸泡和刷洗料槽和水槽,彻底清洁牛棚及其周围环境,并使用2%石灰水(
进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