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牧是饲养牲畜的方式之一。这是一种饲养方法,使人工管理下的食草动物能够以草地上的草为食,并将其转化为畜产品。也是最经济、最适合家畜生理生物学特性的草地利用方式。放牧也是我国草地利用的一种方式。绵羊有四种放牧方式:固定放牧、季节轮牧、围栏放牧和分区轮牧。农民应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和条件选择适宜的放牧方式。让我们来看一下:绵羊放牧方式,季节性营养失调。放牧模式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放牧模式也在不断改进和发展,从游牧、定居游牧和定居轮牧到分区轮牧和围栏轮牧。目前,中国有几种绵羊放牧方式(
固定放牧,即全年固定在特定区域,允许自由放牧。这是一种传统的放牧方式,不利于草地的合理利用和改良,容易造成过度放牧。绵羊经常处于盛夏、肥秋、冬春虚弱的状态,导致死亡。经济效益不高。是我吗对于现代养羊业来说,季节性轮牧是一种不可接受的方式,即根据全年的气候和饲料变化划分牧场,并根据季节轮流放牧。这是中国北方牧区广泛采用的放牧方法。它可以合理利用草地,防止过度放牧。充分利用冬春两季不能放牧的草地,使放牧地在冬春两季有时间恢复,提高放牧效果(
围栏放牧。根据牧场的地形和绵羊的大小,牧场用围栏围起来,绵羊只能在特定的围栏里觅食。绵羊数量和放牧时间可根据围栏内牧草的产量和质量来安排。这种放牧方式既能合理利用草地,保护草地,又能提高牧草产量。如内蒙古自治区草地是围栏放牧的一种形式,可使草地产量提高17%-65%(
区域轮牧,又称群落轮牧,是合理利用草地的科学放牧方法。根据绵羊的营养需求、饲料产量和质量,将放牧地划分为若干群落。羊在群落中按一定的顺序依次放牧,逐区觅食,保持几个群落的休养。放牧可以在草地上进行只有在草长到一定高度之后。社区可以用天然屏障或栅栏隔开。这种放牧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地,提高牲畜承载能力,减少羊行走所消耗的能量,提高增重效果,减少寄生虫感染。区域轮牧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根据草地类型、面积、地形和产草量确定牲畜承载力;其次,根据绵羊数量、放牧时间和牧草更新速度划分地块,确定地块面积和数量。一般来说,轮牧一次需要6-8个地块,each地块轮牧3-6天;第三,根据牧草更新速度确定放牧周期。草的再生速度取决于当地的水热条件。一般来说,干旱草原需要30-40天,湿润草原需要30天,森林草原需要35天,高山草原需要35-45天,半荒漠草原和荒漠草原需要30天;第四,确定放牧频率,即每个群落在一个放牧季节的放牧次数,干旱草地一般为2-3次,湿润草地一般为2-4次,森林草地一般为3-5次。此外,还需要饮用水和辅助饲养设施、绵羊休息、遮阳防雨等配套设施设施,以及草地的社区管理,如补充播种、施肥和灌溉设施(
2.放牧绵羊季节性营养失调
的营养素摄入水平较低。绵羊主要在我国广大牧区和农牧区放牧。夏季和秋季完全放牧;冬春枯草期,除少数种羊场饲养核心群外,大部分地区以放牧加补饲为主,补饲量往往不足。一年中超过6个月的营养消耗量大于摄入量。在干草期,牧草是干的,可食部分是重的其有效养分含量大大降低,严重影响了绵羊的饲养和饲料的消化利用。据测算,在新疆和内蒙古部分羊场,从12月到次年3月,中国美利奴羊每千克代谢体重饲喂36-47千克饲料干物质、0.15-0.26兆焦耳代谢能和3.45-3.94千克粗蛋白。在此期间,每公斤饲料的干物质代谢能浓度为3.26-6.11mj,粗蛋白含量为5.8%-6.23%,干物质消化率为27.5%-44.0%,即使是在草期,由于气候干旱、降雨量不足、草生长减少和r退化速度快,再加上草地退化和过度放牧,绵羊将无法以足够的草为食。例如,在新疆乌鲁木齐羊场,6月下旬,绵羊每千克代谢体重喂养74.9千克干物质、13.2千克粗蛋白质和0.52兆焦耳代谢能。除蛋白质接近需求外,干物质和代谢能不能满足绵羊营养供给与生理需求之间的需求(
不平衡。天然牧草养分的季节性变化和绵羊生理状态下养分需求的变化形成了明显的供需失衡。旱草季节(12月至次年3月)是北方绵羊的妊娠期和哺乳期中国北方。牧草对养分的需求量达到峰值,而有效养分的含量和供给量则降至一年中的最低值。12~次年3月,我国北方部分羊场牧草粗蛋白含量为7.2%~6.1%,每公斤干物质代谢能浓度为4.69~4.56mj;放牧绵羊的日采食量为1.08-0.86kg干物质、5.94-4.27mj代谢能和93.2-71.1kg粗蛋白质,远远不能满足绵羊(
蛋白质营养不良的需要。我国北方牧草以禾本科牧草为主,豆科牧草相对较少。饲料中的蛋白质往往不能满足绵羊的需要;尤其是在干旱季节,不仅蛋白质含量低,而且木质化组织中的蛋白质不易消化。由于缺乏饲料提供的可发酵氮,常常影响瘤胃微生物的发酵效率,降低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率(
放牧对草地
牲畜饲养的影响,在草原上践踏、排泄粪便,会对草原产生诸多影响:① 草种。牲畜有选择地以饲料为食。当某一牧草的采食量不超过植株的50%时,对牧草的影响不大,能促进牧草的分蘖、分枝和生长。但是,当放牧次数过多或放牧时间过长时不合理的情况下,适口性好的牧草首先会在草层中减少或消失;适口性差的牧草和有毒杂草也相应增加。② 土壤结构。家畜在草地上行走和奔跑,对草层和表土有害。长期过度践踏会暴露草地,降低土壤渗透性,造成土壤侵蚀。但是,适当的践踏和合理的放牧可以打破地上苔藓和藻类形成的覆盖层,有利于天然散布的牧草种子的生长发育;它还可以使死去的植物倒下、破碎和加速分解,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③ 土壤肥料Y放牧期间,牲畜的粪便和尿液是饲料的营养物质。一头500公斤的成年母牛每年排泄约7.5公斤的氮、3公斤的磷和4公斤的钾。因此,放牧可以使牧草和牲畜相互提供养分,促进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但是,如果放牧牲畜的密度过高,粪便和尿液的过度排泄会污染牧场,并对草地的利用产生负面影响。在放牧过程中,草原对牲畜饲养、践踏和粪便污染的耐受能力称为草原放牧耐受力,它由草原的生命力、再生能力和弹性组成。在t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结构好,渗透性强,植物根系密集,与土壤结合形成弹性强的草坪,因此草地具有较强的放牧耐受性(
放牧系统,放牧模式
放牧系统可分为非系统放牧(自由放牧)和系统放牧,主要放牧模式有以下几种:① 持续放牧。在整个放牧期间,牲畜无限制地在一片草地上放牧,属于自由放牧,是一种原始的放牧方式。② 固定放牧。在较长的放牧期内,允许一定数量的牲畜在一定面积的草地上自由放牧。它也是免费的放牧,但比前者好。③ 轮流放牧。将草地划分为若干部分,按照一定的时间和顺序轮牧和休闲(见草地管理)。它既是系统放牧的主要形式,也是合理利用草地的主要手段。④ 混合放牧。在同一草地上放牧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饲养特性的牲畜,如牛羊混牧或先牛后羊。计划混合放牧属于系统放牧。⑤ 在栅栏里吃草。允许幼小动物通过围栏缝隙进入草场部分觅食,但雌性动物不能进入的放牧模式也属于这种模式有计划地放牧。在中国北方和西南部的一些农业地区,一个或多个家庭的小型混合牧群使用小块分散的草地,残茬地放牧或放牧通常为自由放牧(
现代集约肉牛生产和季节性畜牧业生产,以放牧为主,辅以舍饲或舍饲,是一种高效的放牧和摄食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