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宁
(辽宁省重大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阳110164)
摘要: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养牛业发展的人畜共患病传染病。其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在牛身上很难根除。目前主要是免疫预防。详细介绍了牛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表现,并详细介绍了使用的疫苗(
1临床症状
牛布鲁氏菌病通常呈隐性病程,只有流产是常见症状。牛感染牛布鲁氏菌后,只有在孵化后才会发生流产恢复期。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细菌的毒力、感染剂量和感染时奶牛的怀孕时间。如果你在怀孕期间受到大量细菌的攻击,大约一个月后就会发生流产。如果感染的细菌数量较少,流产通常发生在3~4个月后。在自然条件下,流产通常发生在怀孕后期,即怀孕第五至第七个月,但也有在怀孕第三至第四个月流产的情况。如果感染较晚,流产也可能发生在怀孕的第八至第九个月。流产胎儿有死胎和弱胎,有的在分娩后1~2天死亡。一些在怀孕第八至第九个月流产的胎儿虽然能够存活,但发育不良。流产前阴道和乳房的变化与正常分娩前相似。患病牛的体温一般不会升高。流产后,胎盘常被保留,导致子宫及其附近器官的急性和慢性炎症。滑囊炎、滑囊炎及滑液囊。水囊瘤和滑膜囊炎多发生在前肢关节,脓肿多发生在后肢关节。虽然乳房经常被侵犯,但很少有明显的症状。流产后,由于继发性慢性内胚层,奶牛往往长时间不怀孕但也有许多怀孕的奶牛。一些怀孕的母牛仍有第二次流产。此后,牛的流产数量逐渐减少并停止(
附睾炎和睾丸炎常发生在患病牛身上,导致睾丸肿胀。感染布鲁氏菌病的犊牛通常不会出现症状(
。牛巴氏杆菌病的病程与饲养和管理条件密切相关。如果饲养良好,护理得当,大约50%的病牛在一年自愈后死亡。2~3年后,80%~90%自愈。病牛自愈的具体表现是凝集反应和补体结合反应消失,乳汁消失阴道分泌物不再排出,在与健康牛相同的马厩中饲养不会使健康牛生病。但也有少数病牛长期不愈。如果饲养管理不善,病程可延长数年,经常发生复发和再感染病例,使该病在牛中长期流行(
牛布鲁氏菌感染率往往受到饲养和管理条件的影响。在舍饲条件下,如不注意兽医卫生措施,感染率高,凝集反应阳性的牛可占全部成年牛的80%以上。然而,在大多数管理良好的情况下奶牛场,凝集反应阳性率一般不超过30%。在牧区放牧条件下,病牛凝集反应阳性率为10%~30%。病牛的流产率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布鲁氏菌病流行多年的牧群中,流产率很低。虽然有一个牛群呈阳性,但80%以上的牛都是阳性的。然而,在疾病发生后的第四年,流产牛只占所有奶牛的24.2%。在牧区放牧和饲养条件下,病牛流产率普遍较低
2.病理变化
Br的病理变化牛输卵管主要是子宫的改变。子宫绒毛膜间隙有肮脏的灰色或黄色无味胶体渗出物,含有细胞、细胞碎片和布鲁氏菌。绒毛膜有坏死性病变,表面覆盖黄色死物,因水肿导致胎膜增厚,表面覆盖纤维素和脓液。镜下可见炎性水肿、充血及胎膜上皮出血。胎盘绒毛在性质上有两种变化。一种是上皮细胞营养不良、肿胀或解体,另一种是一些坏死组织,由于组织的原因被肉芽组织所取代,使胎儿胎盘与胎盘紧密相连母体胎盘(
子宫炎症通常是流产后继发的,这仅由胎盘滞留和化脓性细菌入侵引起。如果子宫内膜炎持续4~5个月以上,就会有特殊的病变。此时,子宫会略微增大,组织质量也变硬,子宫内常有草黄色液体。由于充血和水肿,子宫内膜增厚,呈现脏红色,其中还可以看到弥漫的红色斑点。镜下可见局限性腺体坏死或坏死,有时可见局限性腺体肥大或皱褶粘膜中的asma细胞,子宫腺上皮细胞逐渐坏死或脱落,子宫肌层和浆膜下的淋巴细胞浸润[繁殖网站:www.nczfj。COM/](
3预防和治疗措施
目前,牛布鲁氏菌病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临床免疫预防(
治愈后免疫:患有布鲁氏菌病的牛在第一次流产后很少进行第二次流产。在牧场上经常可以看到,在牛发生大量布鲁氏菌病人工流产后,如果不重组新牛,不释放新牛,疫情将逐渐停止,很少有牛再次感染,表明牛有一定的免疫力患有布鲁氏菌病后再感染的耐受性(
人工免疫:人工免疫成功。活疫苗和灭活疫苗都有一定的效果。在预防牛布鲁氏菌病的措施中,疫苗已被广泛用于疫苗接种。效果良好的活疫苗,包括牛布鲁氏菌19号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据报道,接种19号疫苗的豚鼠中有62.5%~100%对人工感染具有免疫力。19号疫苗的效果也令人满意。曾有大型牛场接种19号疫苗后感染率迅速下降,牛犊凝集反应在接种后3~5个月内呈阴性激动。结合简单的检疫和隔离措施,也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西北地区的牛用M5疫苗和E2疫苗免疫,西北地区的牛用E2疫苗多次免疫)。据报道,某研究所曾在某奶牛场用M5疫苗紧急接种布鲁氏菌病。之后,疫情消退,许多地区用它来预防布鲁氏菌病。在使用M5株的过程中,选育出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良好的M5-90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