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是人畜共患病。它们也是牛最常见的慢性传染病。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各种乳制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大大促进了乳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各地的奶牛数量也在增加。同时,奶牛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的发病率也在增加。它是由这两种严重疾病的广泛流行引起的,如果不及时检测、加工和提纯。严重影响乳品工业的发展,危害公众健康安全。以下是详细了解奶牛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的流行与监测(牛结核病是奶牛特别是奶牛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为了防止疾病在牛体内传播,奶牛场应每年定期用结核菌素对牛进行过敏试验,以检测牛结核病,防止感染
奶牛100%用于结核病监测,每年1头(2008年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口蹄疫动物健康监测计划)。成年牛净化组在每年春秋两季(结核病防治条例)进行规定控制(农发[2007]12))。根据国家标准(2002年)皮内细菌过敏监测采用牛瘟杆菌/T145。新生小牛应在20日龄时进行首次监测。中国现行的牛结核病检疫规定,结核菌素由牛型制成,同一头牛同时通过皮内注射和滴眼液两种方法进行检测。每次试验应重复一次。先用卡尺测量奶牛一侧颈部中部1/3处的皮厚,并做好记录;同时,在测试前,牛的眼睛应该没有任何炎症。第二,用meas注射结核菌素0.2ml裂缝厚度。第三,小牛的注射部位在肩胛骨。注射前,还应测量并记录皮肤厚度。1岁以下犊牛注射结核菌素0.15ml;0.3个月以上犊牛的IML。第四,在皮肤注射结核菌素的同时,将3~5滴结核菌素滴入奶牛左眼。第五,皮内注射结核菌素。之后,分别在72和120小时进行两次观察和记录。眼内滴注结核菌素后,分别于3、6、9和24小时观察并记录(
遵守“自养”原则,不从疫区引入家畜。引进新奶牛时,应事先观察他们进入田野。每年定期对牛进行检疫,以控制牛的健康并确保在奶牛中及早发现结核病。工作人员应注意防护,定期进行体检,防止人畜感染(奶牛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在中国被列为二级动物疫病。患病动物主要通过流产、精液和乳汁排出细菌,污染环境。一年一次,发现公牛在临床上对生殖系统有害,也就是说,应该一年消灭一次,也就是说,应该发现奶牛在临床上对生殖系统有害,也就是说,应该一年淘汰一次。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它会交叉感染人畜,因此有必要加强农场的人员管理。动物饲养者应持有健康证明,并需要定期体检;由于各种活疫苗对人有不同程度的残留毒力,在防疫过程中应注意自我保护;禁止在养殖场屠宰、烹调动物产品;限制外来人员随意进出养殖场,与养殖户无关的人员不得随意进入养殖场尽可能的。布鲁氏菌病最常见于牛、羊和猪,可传染给人(
布鲁氏菌对热、各种常用消毒剂、紫外线和各种射线非常敏感。对各种抗生素和化学物质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但对低温和干燥有较强的抵抗力。阳光直射几分钟可以杀死细菌长达4小时。布鲁氏菌对热非常敏感。在60℃下可杀灭15~30分钟。在0.1%新洁尔灭和2%赖氨酸溶液中存活时间为30s,1~3min。布鲁氏菌对四环素最敏感,其次是链霉素和土霉素(
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其次是生殖道呼吸系统、呼吸道、皮肤和粘膜。当牛食用被病牛乳污染的饲料和饮用水时,与污染的环境、土壤、器具、粪便和分泌物接触,以及屠宰过程中对废物、血液、皮肤和肉类的不当处理,都可能导致感染。公牛与病牛交配或病牛与牛交配引起的感染、人工助产授精过程中消毒不严、人工授精造成生殖道损伤等情况尤为常见。人类感染的主要途径是在缺乏消毒防护的情况下接收和护理患病动物,或饮用未经消毒的牛奶。全身感染的患病动物在菌血症阶段,其肉和内脏中含有大量致病菌,可感染加工人员(
布鲁氏菌病监测应按国家标准进行,并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BPT)复查筛查和检测,阳性样品应通过试管凝集试验(SAT)或补体结合试验(CFT)进行复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奶牛场可采用补体结合试验
进行复检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