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德
(黑龙江省鹤岗市东山区人民政府)154106
1流行病学
猝死在区域内是偶发性的,主要攻击肥肉好的幼畜。近年来,该病的发生有了一个新的特点,即高龄家畜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这种病在冬季和春季经常发生。本病的临床特点为病程短,无症状,起病突然,起病至死亡约2小时,死前体温无明显变化,进食量减少,抑郁,肌肉震颤,行走不稳,结膜发绀,气促,脉搏快慢,流涎,然后降至t他四肢着地划动,迅速死亡。牛死后,腹部迅速扩张,口腔流出红色泡沫状液体。舌头出了口,肛门外翻,而且是在相反的方向(尸检变化
死牛胴体营养状况良好,自然毛孔无异常,无腹胀。尸检的特点是全身实质器官和小肠出血。心肌质地变软,心房和心室外膜有出血点;暗红色血液;颌下、肩前、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切面有点状出血;肺气肿伴出血症状;李ver为紫黑色,表面有出血点;胆囊及膀胱粘膜充血,有少量出血点;脾脏无明显变化;瘤胃、网胃和皮瓣粘膜有散在的针尖和大出血点,有的形成条状出血点;皱胃充血出血;小肠浆膜充血呈红色,粘膜呈斑块出血或弥漫性出血;肠道内容物为暗红色粘稠液体(
3材料与方法
疾病材料:猝死牛小肠内容物、肝脏等;培养基:血琼脂培养基、肉肝汤培养基;试剂:革兰氏染色,生化试剂盒,DNA polym擦除仪器:PCR仪、离心机、电泳仪(
细菌分离培养:无菌取猝死牛小肠和肝脏内容物,分离病原菌,接种于血液和肉汤培养基中,分别进行厌氧和好氧培养。37℃培养24~48小时后,观察生长情况,选择单个菌落进行纯培养(
涂片染色镜检:选择少量细菌进行涂片,革兰氏染色(
生化试验后,在油镜下观察细菌形态:分离纯化的病原菌分别接种于明胶、硝酸盐、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乳糖,蔗糖、过氧化氢酶、甘露醇、淀粉、凝固血清和牛奶分别在37℃下观察24~48小时(
PCR检测病原菌:提取染色体DNA。在厌氧培养基(150mol EDTA和150mol EDTA/L酿酒酵母)中37℃培养后,将浓度的EDTA悬浮在最终硫酸钠(1mol/L EDTA)中(EDTA/K的浓度加入最终琼脂中),58℃水浴4小时,用等体积饱和苯酚重复萃取3次,吸收上层水相(www.nczfj。添加1/5体积的醋酸铵(10 mol/L)和两倍体积的预冷无水乙醇,在室温下充分混合并沉淀加热10分钟,用玻璃棒挑出线性染色体DNA,沉淀到另一个微型离心管中,加入Te溶解DNA,结果
细菌分离培养结果:死牛小肠和肝脏内容物中未发现细菌生长。厌氧培养血琼脂平板上生长圆形、光滑、直径2~4mm、边缘不规则的灰黄色菌落,有明显的溶血环。厌氧肉肝汤浑浊均匀,产生大量气体(
镜检结果:油镜下可见短而厚的革兰氏阳性杆菌,两端钝圆,单排或双排,o白色蒴果,无鞭毛,少数孢子。初步怀疑为产气荚膜梭菌(
生化检测结果:分离出的细菌可使明胶液化;可还原硝酸盐;它能分解葡萄糖、乳糖、果糖、麦芽糖和蔗糖产生酸和气体;过氧化氢酶试验阴性;不要水解甘露醇;淀粉水解试验阴性;非液化凝血血清;牛奶试验显示PCR产物的剧烈发酵(
电泳鉴定结果:经过30个周期后,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从PCR产物的电泳结果可以看出,扩增片段长度与预期长度一致,即420bp(
与t临床症状和尸检变化,认为奶牛疾病为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猝死
5讨论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牛猝死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尸检和实验室检查的变化(
由于魏氏梭菌和腐败梭菌都会导致牛猝死,因此应注意这两种细菌及其疾病的鉴别诊断要点。猝死的发生可能与预防和治疗突发性dea引起的巴氏杆菌和链球菌
等其他病原菌的混合感染有关综合注射多价浓缩灭活疫苗预防牛猝死效果理想。坚持每年的春、秋、冬季节日,在易感地区开展免疫接种工作。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加强饲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