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概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南丹牛中心产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主要分布在中宝、月里、蠡湖、八圩四个乡镇。分布于全县其他13个乡镇及邻近的环江县、天峨县、东兰县、金城江区等(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南丹县位于北纬24o42′~25o37′,东经107o1′~107o55′。位于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南缘。地形为高原向丘陵过渡地带,海拔800~1000m。南丹县气候条件优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6.9℃,无霜期291天;年降水量1477mm,每年夏季为雨季,相对湿度81.9%;年平均日照时数1243h,属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土壤主要为黄壤、红壤、石灰土和紫色土。土壤属火山沉积灰层土壤,地下富含有色金属矿土壤。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水稻、玉米主要在夏季种植;冬季,北方城镇种植少量小麦和油菜(品种起源与变迁
(I)品种形成
南丹牛起源于桂西北石山区南丹县。是广西地方优良黄牛品种之一。南丹、天峨、环江等县的壮族、瑶族、苗族、彝族、汨罗族等民族有养牛的习惯和婚丧嫁娶杀牛的民族习俗。因此,南丹牛的形成与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条件密切相关,形成了攀援能力强、适应性好、易饲喂、肉质细嫩的独特地方品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
(II)种群数量及变化
有77500个南单c1985年底;2004年总存栏量15.27万头,主产区南丹县有5万头,其中成年公牛1.33万头,犊牛6697头,奶牛2.02万头,小母牛1.1万头。据产区三县一区统计,近20年来养牛业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1994年以后,存栏量最高的时期分别是1998年和2004年,总蓄积量超过15万只,当地一直以混牧和自然繁殖为主。加之饲养方式原始,管理粗放。南丹牛的生产性能没有得到改善。与1985年相比南丹牛的个体重量和体型略有下降。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当地农民的市场经济观念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把又大又肥的牛(特别是公牛)放到市场上交易,只剩下普通牛,导致品种的整体质量很差,主要表现在个体小(
III.品种特征和性能
(I)体貌特征
1.外观特征南丹牛的基本毛色以黄褐色或枣红色为主,大多数牛的毛色相同。据对39头公牛和153头奶牛的统计,黄褐色或枣红色公牛占73%,其余为黄褐色或枣红色rs占27%;奶牛为黄褐色或枣红色,占92%,其余占8%。下肢呈淡黄色或深棕色,少数牛有背纹,尤其是老牛。尾帚毛多为黑色,中间夹蜡黄色。毛细血管短而直,有光泽,有少量晕毛和局部稀释。尾巴的颜色主要是深棕色和蜡黄色。鼻子以黑褐色为主,肉粉色次之,其中公牛黑褐色占73%,肉粉色占22%,其余占5%;深棕色的占88%,粉色的占11%,其他的占1%。眼睑和乳房呈肉粉色。南丹牛哈s身材中等,身体结构良好,腰背挺直,四肢强壮,身体紧凑,体格健壮,身体结构匀称,气质温和,爬山灵活有力。牛角多呈倒八角形,公牛的脖子粗而粗,牛的脖子又轻又细,头、颈、躯干结合得很好。直耳朵和薄耳壳。前躯特征:盔甲高而厚,肩峰高10~15厘米,肩长而平;奶牛的肩峰不明显或低而平。胸部深而宽,雌雄牛颈部下垂发达,胸部下垂较小。中后躯的特点是直而轻微腰背短,腰角突出,臀部短而斜,臀宽相等。奶牛胸部小,质地柔软。乳头呈圆柱形,长约3~4cm。牛奶静脉没有充分暴露出来。有几头牛胸前有细毛。公牛阴囊颈短,阴毛距生殖器官顶端约2~5cm,四肢直立,前腿距离宽,后腿距离窄,少数牛后腿外弧。蹄子又细又硬。蹄的颜色主要是黑褐色和蜡黄色。臀部短而倾斜,臀部宽度相同。尾根中等厚,大小适中尾端长于后肢飞节(
2.1985年随机抽样测定了自然放牧、不补充任何精料的3岁以上南丹牛的体重和体尺,其体重和体尺见表1。2005年,南丹县畜牧渔业局测定了南丹牛肌肉的化学成分,结果见表3(
(II)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2005年南宁市肉品厂测定了南丹牛不同性别、不同脂肪的屠宰性能,结果见表2(
2。产奶性能南丹牛的年产奶量南丹牛肉按最大日产奶量法估算,第一胎牛约285kg,第二胎牛约305kg,哺乳期约170天(
3。劳役性能南丹牛一般只作为耕地
[/],适宜在山坡上耕作,平地和旱地。劳役能力是持久的。当地用5头母牛犁沙壤土,每小时养殖公牛433平方米,奶牛273平方米。在山区土平路上拉一辆木质胶轮车,车重约120公斤。公牛能扛300~500公斤,牛能扛300~450公斤。牛经常爬崎岖的落基山公路繁殖性能南丹牛性成熟晚,繁殖力强,使用寿命长,泌乳性能差。第一次发情的奶牛是30个月大,公牛是18~24个月大。初交年龄奶牛为34个月,公牛为24~30个月。南丹牛全年均可繁殖,但多数集中在4月至10月。发情周期(19.6±1.4)d,妊娠期(279.9±1.7)d。公犊初生重15.7kg,母犊初生重15.3kg;6月龄断奶犊牛体重分别为75kg和68kg。犊牛成活率为96.0%
IV。南丹牛饲养管理广泛有一年四季自由放牧的习惯。也就是说,牛群(通常是一个村或一个村的混养牛群)会在水好草好的深山草原放牧,很多年都不会放牧。在农忙时期,一些牛在放牧后被用于养殖。放牧分配主要是牵引和圈养相结合。以舍饲为例,一般以农作物秸秆和各种藤本植物为主,条件好的农户补充少量米糠等精饲料。据介绍,近年来,由于封山育林,常年不放牧放养的习惯逐年减少将nd改为混合放牧和夜间放牧的饲养方式(
v)。品种保护与研究利用
采用种子保护田间保护。1970年,南丹县政府用300头南丹牛建立了品种资源保护场,开始了南丹牛的种子保存和繁育工作。但由于养牛场科研生产环境条件较差,种子保存工作进展缓慢。1977年,根据河池地区科委下达的“南丹牛育种”任务,育种工作正式列入计划,历时4年。到1981年,繁育工作完成,初步完成取得了育种效果。在南丹县,乡畜牧兽医站建立了村级公牛养殖档案,掌握全县公牛分布情况。2004年,全县共登记优良公牛120头,为保护当地品种资源和纯种繁育提供了便利条件。广西壮族自治区畜牧业标准db45于2002年颁布(
六、南丹牛品种评价
南丹牛产于温暖湿润的山区。经当地人长期繁育驯化,具有性状温和、耐粗食、耐热、抗寒、病害少、适应性强、营养价值高等优点动作体、攀爬能力强、奴役能力强、遗传性能稳定等。它的肉又嫩又好吃。但其体短而窄,生长缓慢,产奶性能低下,有待提高。开展该品种选育,实行种公牛异地交流,防止近交,逐步提高南丹牛(
的生产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