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藏家错
(青海省久治县畜牧兽医工作站,青海久治624700)
以青海省大同养牛场培育的野生血牦牛为父本,久治县高原牦牛为母本进行净化复壮。复壮结果表明,九枝高原牦牛引种的大同野血牦牛改良后代具有体重指数、静息长度指数、体质量指数、体质量指数、体质量指数等指标,产肉性能抗病性显著高于九枝高原牦牛(
。九枝高原牦牛是一个抗病性较强的地方品种,适合高寒牧区自然生态环境下果洛a当地牧民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繁育,培育出了雷亚尔羊。然而,由于长期的近交和日益尖锐的草畜矛盾,高原牦牛品种不断退化,个体生产性能下降。为提高久治县高原牦牛的综合素质,充分挖掘当地草原资源和高原牦牛的独特潜力,不断改变牦牛个体生产性能低下的现状,探索适合高山牧区新牦牛群体的养殖模式,提高养牛业的经济效益。久治县开展了清净工作将九枝高原牦牛引种到大同野生血牦牛中进行了复壮试验,取得了良好的复壮效果。现将复壮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试验区概况
久治县位于青、甘、川交界处,青海省东南部,果洛州东部,东南与四川省阿坝县相邻,东北部为甘肃省玛曲县,西北和西南部为甘德县、达日县和巴马县。全县平均海拔4100米,最高海拔5369米,最低气温3569米,日温差大,冬季寒冷干燥,夏季干旱d秋季多雨潮湿,年平均气温0℃以下,年平均降雨量770mm。主要为草灌天然草地。全县总面积8757.25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地面积997.89万亩。主要家畜有藏羊、河曲马和高原牦牛。2011年初,全县有牲畜577221头,其中马11056头,牛398502头,羊167663只。高原牦牛是久治县的主要家畜,畜牧业是该县人民赖以生存的主导产业
2久治县高原牦牛生产现状
2.1饲养管理
牦牛饲养管理的水平和方法牦牛分布区的生态环境条件、生产方式、生产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宗教信仰等因素的重新制约和影响。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不同牦牛种群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久治县大部分地区的牦牛依靠天然草地获取生活、生长、发育和繁殖所需的营养。在冬春严寒季节,天然草地干燥,草料不足,除少数年幼牦牛和雌牦牛体弱,难以越春外,没有补饲。牦牛群的管理有赖于气候季节。采用散养放牧半野生粗放经营模式。全年牧草营养供应不平衡。冬春季节是牦牛一年中最弱的季节,尤其是冬春雪灾,降温严重,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只会对虚弱的牦牛造成严重危害,甚至死亡,受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高原牦牛缺乏人工定向培育,生产性能极低。成年牦牛平均体重约327公斤。母牦牛体重约200公斤,平均每头母牛的产奶量学龄小于150公斤,成年牦牛屠宰率为47%。近年来,由于草畜矛盾日益尖锐,长期近交,以及低水平的半野生饲养方式,高原牦牛的生产性能逐年下降。根据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资料对比,生产性能平均下降率约为37%(
3大同牦牛对高原牦牛净化复壮的影响
3.1大同牦牛F1代的体貌特征
改良后代具有明显的大同牦牛特征,口、鼻、眼面部灰白,背线灰白清晰,身体结构紧凑,喜肉,体质强壮生长迅速,生长良好,各项生产指标均高于当地高原牦牛,抗病能力强。头发的颜色都是黑色或黑棕色。后腰挺直,前胸张开,公牛具有明显的雄性特征,牛体美观,对称,四肢高大强壮(
3.2久治县改良后代
野生血牦牛、改良高原雌性牦牛的生长发育。新生儿、6月龄、18月龄、子代体尺、体重见表1(
表1显示,改良子代6月龄、18月龄的出生体重分别为12.74kg、53.83kg、91.54kgf高原牦牛同龄体重分别为12.15kg、50.71kg和84.53kg。改良后的牦牛体重分别比当地同年龄牦牛增加0.5kg、3.12kg和7.01kg,与当地同年龄牦牛相比,体重分别增加4.1%、6.1%和8.3%。改良后代的身高、斜长和胸围分别为52.48cm、50.34cm和57.28cm,6月龄分别为78.13cm、80.77cm和98.62cm,18月龄分别为91.34cm、95.29cm和119.30cm。当地牦牛的体高、斜长和胸围新生儿组分别为51.30cm、49.2cm和56.32cm,6月龄组分别为74.36cm、77.27cm和95.30cm,18月龄组分别为87cm、92.33cm和114.5cm. 与两组相比,改良后代的三项指标新生儿组分别高出1.18cm、1.14cm和0.96cm,6个月组分别高出3.77cm、3.5cm和3.32cm,18个月组分别高出4.34cm和4.34cm 厘米、4.8 3.3改良后代的产肉性能
大同野血牦牛的引种♂) 久治县改良高原牦牛(♀) 其后代的产肉性能如表2(
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在同一地区相同的环境和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改良后代的产肉量高于当地牦牛,胴体重量增加12.82kg,屠宰率为1.8%净肉15.07kg以上,净肉率为4%,说明用大同野血牦牛对九枝高原牦牛进行净化复壮后,可提高其胴体重、净肉重,牦牛种质资源是提高牦牛产肉性能的有效途径,也是高原牦牛长期净化和复壮的有效途径(
3.4改良后代
在相同放牧、全脂饲养和不补饲条件下的抗病性比较,改良后代犊牛的抗病性显著高于本地犊牛,见表3(
表3表明改良后代的抗病性明显强于本地后代,尤其是春夏季节流行的犊牛对腹泻病的抗性明显强于本地后代,感染减少22例,死亡减少11例,感染率和死亡率分别比当地牛低55个百分点和27.5个百分点
。4经济效益分析
将久治县高原牦牛引入大同野血牦牛改良。改良后代的产肉性能显著提高,生长发育迅速。根据目前在久治县引进的330头大同牦牛,繁殖比例为1:20,每年的bre数量育龄6600头,育成杂交牦牛1978头,可增加优质牛肉29808公斤,新增产值1192320元,人均新增产值602.8元,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5总结与讨论
5.1改良后代对该县高海拔高寒地区草地适应性好,适宜登山和长距离放牧,饲养能力强于当地牦牛,生长发育较快,具有较大的体格、良好的身体结构和较强的抗病能力,不仅保持了当地牦牛母本的良好适应性,而且充分发挥了野血牦牛的杂种优势,大大超过了野生牦牛继续加强牦牛净化复壮工程。在继续引进大同牦牛的同时,采取定期对现役公牦牛进行鉴定和评价,及时淘汰劣质种牛,提高后代质量,尝试实施全哺乳期饲养模式,辅以补饲等措施,提高种群质量,增加适龄母畜比例,保证犊牛繁殖率(
5.3经调查,九枝高原牦牛繁殖率低,出栏率和流产率居高不下。我们应该进一步练习,因维对今后的生产工作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