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难产是兽医临床常见病之一。自然分娩与分娩初期的难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各类家畜中,奶牛难产的发生率最高,特别是在奶牛的饲养和改良中。由于养殖户缺乏科学的饲养管理,加上牛的骨盆轴线相对于其他家畜弯曲,奶牛往往难产。对于难产奶牛,如果缺乏必要的诊断和抢救技术,母牛和后代都会死亡,给养殖户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对难产奶牛必须根据症状进行仔细检查和治疗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让我们看看两种奶牛难产的发病率和治疗经验
1。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黑龙江省东胜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养的两头母牛的发病率和治疗情况
(为了便于叙述,这两头母牛按病的先后顺序编号,先后出现难产症状。1号母牛经过助产和后期治疗已痊愈;2号奶牛经无效处理后被淘汰。2号母牛是经期母牛,1号母牛是初产母牛。与住院兽医交谈后,对两例病例进行了综合分析根据病因及治疗效果,认为应将其分为两类:胎难产和产道难产
1.1胎难产
1号孕牛属胎难产。怀孕的母牛2.5岁。这个胎儿是第一个。2014年9月14日上午9时许,出现弓腰、掘金、甩尾、出汗、烦躁等症状,直至羊水流出。临近中午12时,外阴可见两蹄,但接生人员仍未见胎儿顺利分娩。经兽医检查,发现怀孕母牛体形稍小,腹围大,胎儿及胎儿均为po分娩时,如果宫颈口正常,则判断胎儿较大,不能顺利分娩,需进行助产(
兽医和助产士应将奶牛站在前高后低的位置,清洗会阴和尾根,然后用0.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准备消毒助产器械和牵引胎儿的棉绳。因为羊水破了,如果不能顺利助产,胎儿可能会窒息,但牧场不具备剖腹产的条件,所以决定强行将胎儿拉出。在向牧场主请示并报告后果后,兽医n对孕牛注射催产素注射液,但效果不明显。20分钟后重复注射一次。在助产士的努力下,胎儿被拔出
在助产士拔出小牛后,怀孕母牛的产道有出血。兽医把止血剂注射到牛的肌肉里并使其复水。助产士用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产道及外阴周围,并向产道内撒青霉素粉,防止感染。同时,给奶牛喂食麸皮红糖水和益母草粉,以加速奶牛体能的恢复。经过半个月的精心护理,怀孕的母牛痊愈了妊娠2号母牛属于产道难产。怀孕的母牛5岁了。这个胎儿是第三个胎儿。初产年龄为28个月。在第一次分娩时,进行了人工助产。产道有轻微损伤,患有产道疾病。治疗后,第二胎痊愈,顺利分娩。怀孕母牛的出生日期为2015年11月6日,在出现产兆2小时后,经产道检查确认胎儿及胎位正常,宫颈口未完全打开,子宫收缩无力,扩张不完全。兽医决定由于产道没有完全打开,兽医当时给奶牛注射了适量的雌激素。助产及后期护理方法同上。胎儿分娩后经过3天的恢复和治疗,怀孕母牛的精神状态没有改善。常有阴道口恶露、严重积垢、摄食量减少、反刍减少、抑郁等症状,之后体温升高(41.5℃),兽医发现患牛有严重的产道感染,于是他清洗了产道,并使用广谱抗生素进行全身治疗。经过近10天的治疗尽管如此,母牛仍未痊愈。经综合考虑,奶牛主将其淘汰(
2.病例病原学分析
第一胎奶牛或胎儿过大。过量营养会导致胎儿过度发育,这在奶牛养殖中更为常见。经调查,为避免浪费,该奶牛场将泌乳牛的剩余饲料直接喂给育成牛。由于泌乳牛饲料能量高,不适合于育成牛和处于干奶期的奶牛。特别是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胎牛在怀孕期间不产奶,而对怀孕牛的喂养不能得到有效转化,这就可以直接供给生长发育所需胎儿发育不良,导致胎儿过大(
人工助产方法不适用时。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奶牛难产的治疗方法比较单一,只能进行引产和人工助产。由于助产士专业水平有限,剖腹产无法有效实施,人工牵引助产造成产道损伤,延误了后期护理或治疗,继发性子宫内膜炎和阴道炎是常见病
3.经验
加强妊娠奶牛的饲养管理是关键。特别是对于初生牛,适当的饲养技术根据育成牛的体形、营养状况、月龄等综合指标选择肉牛,必须在肉牛达到生理成熟后进行育种;同时,要注意奶牛饲养后日粮的营养配比,根据月龄选择种牛专用饲料。我们不应该用太高的能量喂养,以防止牛太胖和胎儿太大。特别是奶牛场要制定成牛饲养计划,制定合理的饲料营养配方,实现“准饲”。同时,加强对preg的体育管理南特牛,让怀孕的牛多运动,并适时喝干奶。临近产期时,注意观察孕牛的健康状况,调整喂养,并进行产前检查准备分娩(
对于难产牛的治疗,应根据孕牛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而“拉式助产”绝不能成为唯一的手段。专业化奶牛场应注重培养和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配备专门的手术器械,加强和改进兽医诊所的建设,以便开展必要的手术项目有效地摆脱了困境。特别是胎儿过大导致难产时,可及时剖腹产,减少人为因素引起的产科炎症、宫腔炎等疾病的发生,提高奶牛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