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痘是由鸡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皮肤(特别是头部)、嘴角和牙冠上出现皮疹(皮肤型);有的在口腔和咽喉粘膜发生纤维素坏死性炎症,常形成假膜,又称禽白喉(粘膜型)(
水痘,在各国广泛分布,虽然死亡率低,但发病率高,这可使病禽生长缓慢,影响产蛋率,诱发其他传染病(鸡痘病毒是一种规模较大的病毒,包括鸡痘病毒、鸽痘病毒、火鸡痘病毒、鹌鹑痘病毒、金丝雀痘病毒等麻雀痘病毒。这些痘病毒相互关系密切,在血清学和免疫学上具有交叉反应性,但可以清楚地区分开来。在自然条件下,各种痘病毒对相应的宿主有选择性的致病性,但在人工感染时,也能感染异源宿主。鸡痘病毒通常不感染人和其他哺乳动物,且无交叉免疫(
鸡痘病毒可在病变皮肤表皮细胞和感染鸡胚绒毛尿囊上皮细胞的细胞质中形成椭圆形或圆形包涵体。这种病毒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加热至60℃ ° C灭活前30分钟。它有很强的分辨率耐寒、耐干燥,能在干燥的地壳中存活6-8个月。但在鸡粪或土壤中,活性通常不超过几个星期。在普通消毒浓度下,该药剂能在10min左右灭活鸡痘病毒([鸡痘流行病学]
,鸡、火鸡、鸽子和金丝雀易感。鸡痘病毒通常存在于病禽的皮屑、粪便、喷嚏和咳嗽液滴中。当这些污染物接触到家禽皮肤或粘膜的伤口时,会引起疾病。它们大多是被家禽互相啄食、打架或抓伤感染的。此外,蚊子等吸血昆虫也能传播疾病,蚊子也能携带病毒病毒感染了好几个月。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秋冬季室内饲养的成年鸡较为常见,尤其是冬季,产蛋鸡较为常见,夏季肉鸡较为常见。拥挤、通风不良、氨气过多、阴暗潮湿、体外寄生虫、维生素缺乏等都会促进本病的发生。如合并其他传染病,可引起大量死亡(潜伏期4-8天)。根据病毒入侵的部位和病程,可分为多种疾病类型。一般分为皮肤型、粘膜型、混合型、流产血型(罕见)(
1。皮肤型开始出现耳冠、胡须和耳朵上覆盖着薄薄的灰色糠状物,然后长出小结节,开始变灰,然后逐渐变成灰黄色,逐渐增加为豌豆,表面呈现不均匀的干硬结。穿刺结节含有黄色脂肪样糊状物。有时有许多结节,它们相互连接和融合,产生大而厚的痂。结痂脱落后形成瘢痕(
2.粘膜型粘膜上出现白色、不透明、稍突出的小结节,结节迅速增多,融合成黄色干酪样坏死物质,呈假膜状。剥离假膜,发现出血性糜烂区。感染细菌会加重病情阿瑟。炎症可以从口腔扩散到咽窦,尤其是眶下窦。结果形成肿瘤样肿胀,导致进食和呼吸困难。病鸡张嘴、伸长脖子、摇头或咳嗽,发出不正常的咯咯声。最后,他们常常窒息而死。当鼻咽受到侵犯时,泪道和下眼窝发炎。浅白色粘液和脓性分泌物积聚在副鼻窦。当它侵入眼睛时,是卡他性结膜炎,然后出现大量粘稠、脓性或干酪样分泌物。眼睛肿胀,压迫眼球,最终导致失明(混合型)型具有粘膜型和皮肤型的特点(这种类型比较少见)。一旦发生,严重的全身症状首先出现,然后肠炎发生。部分病禽迅速死亡,另一些病禽死于慢性腹泻(
【鸡痘诊断】
典型皮损可作为诊断依据,但黏膜型或眼肿胀较难诊断,必须通过感染试验进行诊断和判定。将感染的材料接种到易感宿主的皮肤上,很容易证明痘病毒的存在。接种的方法可以是针刺、毛囊或鸡冠抓伤。典型的皮肤症状发生在5-7天内,可以证明存在痘病毒感染。此外,保护性试验和血清学试验也可用于诊断(
[鸡痘控制]
做好鸡舍和运动场的卫生工作,加强管理,防止创伤,消除蚊虫孳生条件,做好防蚊工作,注意新购家禽的隔离观察。疫苗可以用来接种疫苗。鹌鹑鸡痘减毒疫苗有甘油疫苗和冻干疫苗两种。该疫苗可用于新生鸡(6日龄以上)和成年鸡。根据组织的实际含量,用50%甘油生理盐水或生理盐水稀释100或200倍后使用摇动良好。用水痘种子穿刺针或消毒笔尖蘸苗,在鸡翅内侧无血管处皮下穿刺。6日龄以上新生雏鸡接种200倍稀释苗;20日龄以上,用ioo倍稀释苗播种;对1月龄以上的雏鸡进行2倍稀释种苗。接种后3~4天,种子点刺部位出现红肿结痂,2~3周结痂脱落。成年鸡免疫期为5个月,新生鸡免疫期为2个月。分别于25日龄和120日龄接种1次,每6个月接种1次是的。此外,还可以使用二价活鸡痘疫苗,其使用方法与鹌鹑减毒鸡痘疫苗相同。病后应严格隔离病禽,对死禽进行无害化处理(
病鸡应及时隔离,并采取对症治疗,减轻病禽症状,防止感染等并发症。如果口咽假膜妨碍呼吸,可用镊子取出并涂上碘甘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