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养殖信息网 - 首页 - 养殖资讯 - 养殖新闻 - 雏鹅小鹅瘟的防治

雏鹅小鹅瘟的防治

编辑:养殖网 浏览: 388次

小鹅瘟

是小鹅的一种高传染性疾病,主要影响孵化后4~30日龄的小鹅。该病传播迅速,死亡率高。据介绍,1956年发生在江苏等地,随后又发生在广西、广东等省。我国所有养鹅区均有发生。这种疾病在世界上好几个国家都有报道,但被误认为是鹅流感。该病毒于1961年分离,直径20~25nm,称为小鹅瘟病毒。1971年匈牙利提出将其命名为鹅细小病毒(

1病原体

鹅细小病毒的病毒颗粒,为六角形,有32个壳颗粒,直径为20-22纳米。病毒的基因是单链的线性脱氧核糖核酸。鹅细小病毒对理化因子有较强的抗性,能耐受56℃的高温℃ 鹅细小病毒(GPV)在-20℃的冰冻条件下可存活至少2年℃. 鹅细小病毒存在于病雏鸡的内脏组织、肠、脑和血液中。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各脏器的检出率依次为肾、胰、肝、脾、心、肺和脑。肾、胰、肝的检出率最高,为肾、胰、肝病毒最多。首次将该病毒分离并接种于12~14日龄的鹅胚中。鹅胚5~7天后死亡(

2流行病学

在自然感染的情况下,该病只感染小鹅,不感染鸭和鸡。发病最早为3~5日龄雏鹅。7~10日龄鹅的最高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降低。死亡率一般为70%~95%。20日龄鹅发病率较低,1月龄鹅极为少见。小鹅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小鹅年龄越大,死亡率越低。被感染的鹅通过粪便排出大量病毒,污染饲料、水源和粪便rce、被褥和各种管理工具,引起疾病通过消化道迅速传播。大多数疾病的发生是由垂直传播引起的。成年鹅有亚临床感染,成为鹅细小病毒携带者。该病毒可通过孵化场产生的虫卵传播给易感雏鹅(

3种临床症状

该病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亚急性。最急型,贝壳3-5天当发现疾病时,它会塌陷,掉到地上,划水直到死亡。急性型,发病6~15天,精神抑郁,虽能进食,但啄草后立即丢弃。有些人拒绝进食,行动迟缓,口渴,口渴沙尔奇灰白色,淡黄绿米汤状粪便,混有气泡,肛门突出,毛周围湿粘有污垢,呼吸困难,鼻孔流出浆液性渗出物,啄尾颜色变深,蹼呈深灰色,病程1-2天(

病鹅死前双腿可能有麻痹或抽搐。15日龄以上鹅的病程一般为2-5天。亚急性型,精神萎靡、消瘦、腹泻或便秘,少数生长不良的存活者(

4病理解剖

鹅最急性的病只有肠道卡他性炎症,其他脏器病变不明显。急性病变典型,全身有脓毒性改变,e泄殖腔扩张,结膜干燥,全身脱水,皮下组织充血,心圆,心房扩张,心壁松弛,肝充血肿胀,易碎。少数病例肝实质从针尖至粟粒坏死,肾脏肿胀暗红色。少数病例肾实质见小坏死灶,胰腺充血肿胀,偶见小的灰色坏死斑,小肠有肺水肿、卡他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有时肠内形成栓子堵塞肠道,肠极为粗大坚实,长约2-15厘米,呈香肠状,质轻切口后可见灰色或淡黄色栓子,栓子中心呈深褐色,肠内容物干燥,纤维素渗出物及坏死物质凝固形成扁平绦虫。肠壁薄,呈淡红色或苍白。脑膜和实质血管充血,有小出血灶、坏死灶和非化脓性脑炎(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解剖,可作出初步诊断,但需实验室检查确诊(

5治疗

各种抗生素药物对本病无治疗作用,只有抗小鹅瘟高免疫血清或卵黄抗体olk抗体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每1ml,早期发病效果较好,晚期重病效果较差(根据免疫史

6,小鹅瘟疫苗只能被动免疫,即,免疫后300天内产卵孵化的雏鹅80%~95%能抵抗小鹅瘟。近年来,一些卫生防疫站生产的鹅瘟疫疫苗可直接免疫小鹅,小鹅冻融后呈透明或稍有沉淀的液体。该疫苗可用于预防小鹅瘟疫,也可用于一日龄以下的小鹅和成年母鹅。注射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100倍第一次皮下或肌肉注射1ml,第二次注射10ml,第二次注射0.2ml,共20次。疫苗在-10岁以下可保存一年半℃, 五岁以下半年℃ 0点15天℃ 自制造之日起。用该疫苗免疫小鹅,未发生小鹅瘟疫。接种疫苗后一年内孵化的成年母鹅可产生被动免疫。需要注意的是,疫区的小鹅或注射疫苗的母鹅应在7日龄后注射疫苗(

本文由(养殖信息网)栏目整理发布:http://www.yangzhixinxi.com     养殖网     养殖项目

养殖新闻相关阅读
查看更多养殖交易信息
养殖百科 查看更多
养殖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