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养殖信息网 - 首页 - 养殖资讯 - 养殖新闻 - 禽流感免疫预防的探讨

禽流感免疫预防的探讨

编辑:养殖网 浏览: 231次

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AIV)引起的一种禽传染病,属于正粘病毒科和甲型流感病毒。鸡、火鸡、鸭子、鹌鹑和其他家禽和野鸟都可能受到感染。其中,以H5、H7亚型为主的高致病性禽流感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甲类传染病,在我国也被列为甲类动物疾病。一旦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最有效的控制策略,也可能是最有效的方式,以扑灭流行,这是普遍承认和接受的。必须立即实施杀戮措施,同时,我实施流动控制、感染部位消毒和正确监测。然而,作为禽流感的另一种预防和控制措施,免疫接种也在一些国家得到了应用。免疫在预防和控制禽流感等法定传染病方面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本文讨论了禽流感的免疫预防

1禽流感疫苗

1.1国外的现状

虽然国外在DNA疫苗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1],表达禽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2-3]的新城疫载体疫苗和其他新型禽流感疫苗,目前只有两种疫苗被批准用于预防和控制实践证明,它们是全病毒油佐剂灭活疫苗和重组鸡痘载体禽流感疫苗[4]。疫苗品种少的原因很多,这与一些发达国家的扑杀政策有关。此外,考虑到非目标生物的感染和病毒的传播,以及(特别是在欧洲),公众反对在疫苗制造中使用转基因生物,病毒载体疫苗的批准在短期内比其他疫苗更为困难,它限制了获得其他新疫苗的机会[5]。全病毒油佐剂灭活疫苗又可分为同源灭活疫苗和异源灭活疫苗激活疫苗。主要区别在于异源灭活疫苗株与野生病毒具有相同的血凝素亚型,而神经氨酸酶亚型则不同,这一点在于它可以用来检测抗神经氨酸酶的抗体,以鉴别免疫和感染的禽类。重组鸡痘载体禽流感疫苗已在美国获得批准,欧盟也没有类似产品。不过,这种疫苗在美国没有使用,而是在墨西哥、危地马拉、萨尔瓦多等国广泛使用。在全球范围内,禽流感疫苗大多是用油佐剂

灭活的。2中国的基本情况

中国的科研机构已经对其进行了研究针对目前流行性病毒的主要亚型,研制了多种油乳剂灭活疫苗和新疫苗,取得了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6-11],并获得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批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联合国(FA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目前,农业部批准的H5亚型禽流感疫苗有5种,包括重组禽流感灭活疫苗(H5N1亚型,RE-1株)、重组鸡痘病毒载体疫苗(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H5亚型,n28株)、二价禽流感灭活疫苗(H5-h9株)和重组二价禽流感新城疫灭活疫苗(rl-H5株)。其中,H5N1亚型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种子株是利用流感病毒反向基因操作技术构建的。该灭活疫苗对鸟类和哺乳动物安全性高,免疫效力高,有效解决了水禽禽流感的防控问题。对鸭,一次免疫诱导的保护性抗体可维持约3个月(17周);鹅一次免疫后免疫应答较弱,但抗体水平升高快速增强免疫后,保护性抗体水平可维持3个月以上[6]。另外,以鸡新城疫病毒La-SOTA弱毒疫苗为载体,采用负RNA病毒反向基因操作技术,研制了一种新型重组鸡新城疫病毒活载体弱毒疫苗,可用于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城疫的免疫预防。一次免疫可诱导机体产生抗新城疫和H5亚型禽流感的特异性抗体,可完全保护免疫鸡免受新城疫病毒的死亡和同源及异源H5N1的攻击[11]。A尽管新疫苗显示出诱人的前景,但灭活疫苗仍主要用于我国(

2禽流感免疫作用的综合评价

免疫在禽流感防控中的作用存在争议[12]。有利于疫苗接种的主要原因有:1)疫苗接种可以预防禽病,保障养鸡业的稳定发展,特别是在疫情范围广、扑杀超出有关国家经济承受能力的情况下,疫苗接种被认为是一种较为经济的控制策略;② 免疫降低了环境中的病毒载量和传染给人类和家禽的风险;③ 未免疫的肠道鸟类可以监测病毒在群体中的传播和免疫失败。反对免疫接种的主要原因有:1)疫苗的使用不利于提高农民的隔离等生物安全措施;② 免疫接种能成功地保护家禽免受病毒攻击时的症状,但不能完全阻止病毒的排泄;③ 据报道,疫苗的使用促进了抗原变异体的选择;④ 使用疫苗可能导致流行病流行;⑤ 疫苗的使用影响了贸易并掩盖了疾病。因此,家禽出口国不允许使用疫苗。大量的实验表明,免疫接种是有效的无论是低致病性禽流感还是高致病性禽流感,都能保护家禽不受临床症状的影响,减少解毒量,增强抗感染能力。由于担心疫苗接种会加速病毒突变,作者认为需要综合分析和正确判断(

疫苗接种可能掩盖疫情的担忧是,疫苗虽能保护家禽免受疾病的侵害,但可能存在无症状的病毒传播,使病毒能在免疫的家禽群体中持续存在。然而,研究一直表明,免疫鸡不太可能被感染,即使它们受到强病毒的攻击,病毒的排泄量也会在感染后减少感染率大大降低,比未免疫鸡至少少1000倍。Van der good j a等人[13]发现,H7N7禽流感在接种鸡中的传播指数为33,而在接种鸡中的传播指数为0,这意味着通过免疫接种可以显著减少病毒输出,不仅降低了该病向附近家禽传播的风险,同时也降低了人们接触受感染家禽时的感染风险,减少了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此外,据报道,在香港(14)面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时,选择性淘汰和免疫联合用于成功。全面消灭养鸡场高致病性禽流感。H5N2亚型禽流感病毒在一次疫苗接种后13-18天停止消除,阻断了病毒的传播。另外,前哨鸟,标记疫苗,亚单位疫苗,异源神经氨酸酶和非结构蛋白诊断可用于鉴定自然感染和免疫的禽类,并纯化禽类群体[5](

另一个问题是,在禽群中存在部分或不完全免疫时,病毒会迅速增殖,可选择病毒突变体。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这一点。因此,需要进一步分析。未接种疫苗,所有易感雏鸡ns可感染禽流感病毒并增殖至高滴度。大量的病毒会从粪便和呼吸道排出,并且在每个复制周期中突变的数量会增加。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排出病毒的HA序列与接种病毒相比发生了变化[15]。2002年至2005年对中国大陆、中国内地香港、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分离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研究表明,不同地区分离的H5N1亚型病毒进化为两个分支,存在多种基因型[16]。1995年前墨西哥分离的禽流感病毒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在实施imm之前统一起来,形成了两个分支,低致病性禽流感转化为高致病性禽流感[17]。可以预见,免疫可以通过减少病毒排泄量

来降低病毒自然变异的机会,为了控制禽流感,免疫已经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成功的应用。例如,意大利采取了免疫政策和严格的监测措施来区分免疫动物和感染动物(DIVA),消除了H7N1和H7N3亚型的低致病性禽流感[18];墨西哥的免疫政策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扑灭了H5N2高致病性禽流感[17]。经过多年的合作控制措施方面,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开始开展免疫接种,考虑到免疫接种在控制计划中的作用。2004年2月在罗马举行的粮农组织首脑会议指出,在传染风险高、根除不可行的情况下,免疫接种是控制这一流行病的适当选择(

,尽管国内外的研究和防控实践证明,免疫预防对疾病是有效的控制禽流感,必须认识到,预防、控制和根除禽流感的措施主要包括有效的疾病监测、提高家禽养殖场和相关场所的生物安全、控制流动对潜在感染的家禽及其制品,改变落后的产业模式,迅速、人性化地消灭已感染的家禽和高感染风险的家禽,正确应用免疫接种[19]。由此可见,免疫接种只是综合防治措施的一个方面,并非全部。一枪定不了世界。单靠疫苗接种不能达到根除禽流感的目的。如果免疫措施没有得到正确实施,可能导致禽流感流行[17-18]。以墨西哥和巴基斯坦为例(

3以免疫接种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措施符合中国国情中国是养禽业大国,但总体上比较分散,饲养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饲养条件差,缺乏生物安全防护措施,流通、交易、消费等环节不规范、不科学,疾病传播的途径和机会很多。2004年,中国大陆16个省份共发生50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2005年,13个省有32例,其中一例为候鸟[21]。这说明病毒污染范围广,还有水禽和野鸟携带病毒[16-17,20],增加了预防的难度和复杂性控制工作。综合分析表明,家禽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风险非常高。通过实施主动免疫政策和家禽全面免疫,大量易感禽流感病毒感染的风险将被消灭,成为不易感禽可有效弥补消除传染源和阻断传染途径工作的不足。在免疫的基础上,采取其他综合措施,提高防控的可靠性。近年来的防控实践也表明,我国采取防控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免疫与扑杀、监测、封锁相结合的控制技术对策。中国的家禽产量占世界的20%。2003年底至2006年7月13日,我国H5N1亚型禽流感疫情仅占世界疫情的1.93%。越南饲养的家禽数量远小于中国,但越南禽流感疫情占52.5%(根据国际兽疫局网站公布的相关统计)。后来,我国捐献疫苗实施免疫接种,2006年以来疫情明显下降,但要记住,免疫接种只是一个重点的综合防治措施。正确评价免疫接种在防控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认真开展免疫效果评价;同时,科研机构和疫苗生产企业要及时跟踪禽流感病毒的变异,筛选免疫原性好的菌株,生产疫苗,结论任何禽流感控制计划的最终目标都是消灭禽流感。免疫接种是一种合理的工具,可以纳入禽流感的预防和控制计划。它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根除方案措施,也可以用于预防高危人群的感染k家禽群。采取免疫与扑杀相结合的防控技术对策是我国的特点之一。其中,全面免疫是防治禽流感的关键技术措施和突出特点,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需坚持

本文由(养殖信息网)栏目整理发布:http://www.yangzhixinxi.com     养殖网     养殖项目

养殖新闻相关阅读
查看更多养殖交易信息
养殖百科 查看更多
养殖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