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疫(nd)、禽流感(AI)、传染性支气管炎(IB)、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传染性喉气管炎(ILT)和马立克氏病(MD)是我国北方养鸡场的主要病毒性传染病。这些病毒性疾病影响了进出口贸易,给养鸡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介绍了这些鸡病的分布、病毒株的流行及防治情况,为分析这些鸡病的病原变异、诊断和防治提供帮助,减轻我国北方养鸡业的经济负担(发病率为
1
1),ND
2009年,吕建刚等研究发现,北方地区的新城疫病毒可感染鸡的各个阶段,发病率最高为35.3%,一般发生在雏鸡期和急性发作期,其次是雏鸡期,发病率为27.8%,最后是成鸡期,发病率为19.7%。发病率也与鸡的品种有关。普通彩壳鸡(罗曼、尼克红)的发病率高于彩壳鸡(艾未因、伊萨)。NDV的流行随季节而变化。春季和秋季发病率高,夏季和冬季发病率低。典型的新城疫可以由最初的fa根据特殊的病理改变,包括临床症状、发病率、死亡率等。非典型ND应与低致病性AI相鉴别。目前,我国北方新城疫疫情较为复杂。虽然我们采取了以接种疫苗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但nd的流行出现了新的特点:非典型nd病例增多,高抗体鸡的发病率出现。许多学者认为,这可能是由强毒株或突变株引起的,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鹅新城疫变异株可能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新城疫常规疫苗)该病包括由中毒株制备的减毒活疫苗(Ⅰ、Ⅱ、Ⅲ、Ⅳ和克隆-30)、油乳剂灭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灭活疫苗(基因型Ⅶ灭活疫苗)。为了预防和控制新城疫的发生,我国北方地区的养殖场大规模使用饮用水和气溶胶免疫。在实际生产中,建议使用与当地传染病防治相一致的疫苗。鉴于传统疫苗在免疫原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不足,重组活载体疫苗和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禽流感)nza(AI)
野生禽类易感染AIV,严重危害养殖业。根据病毒对鸡的致病性,可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和低致病性禽流感(LPAI)。禽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100%,禽群呈突发性
,威胁人类健康。LPAI的特点是死亡率低,临床症状轻。如果与其他疾病合并感染,大多数
器官都会受到影响。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后,家禽通常被宰杀,治疗价值不大。LPAI分布广泛,难以控制,且易于跨物种传播。最近近年来,H9亚型禽流感在我国北方地区免疫鸡群中流行,危害较大。因此,了解H9亚型禽流感的流行现状,制定H9N2防控措施迫在眉睫。在接下来的两到三年时间里,唐秀英等人相继分离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经血清学检测,王叶刚等人认为221份禽流感阳性血清中93.6%属于H9亚型,与H9亚型AI在我国广泛存在的结论一致。2007年,王应珍等人从华北地区病蛋鸡中分离到一株H9N2亚型病毒TJ株。孙义鹏等人系统分析了从北方家禽中分离的22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序列,发表了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进化。他们指出,H9N2禽流感病毒自1994年在我国就已存在,并进行了大量重组,导致突变株的出现。SH/F和BJ/94在我国北方和南方一直存在和传播。2000年,BJ/94在我国的优势地位逐渐被SH/F所取代,2004年后成为优势株(
。2013年,杨静等人报告了H9N2亚型禽流感疫情对我国2009年至2011年的30株流感病毒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大陆是多种病毒变种共存的环境,其抗原性相当复杂。赵国等通过对华北地区低致病性禽流感的血清学检测,发现华北地区鸡中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离率最高。2014年,王国军等人在H6亚型流行病学调查中分离出1881株H9亚型菌株。总之,H9N2是我国北方地区AIV的主要亚型。一般来说,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临床症状和病理改变是典型的,但LPAI的症状和病理改变并不明显,应与非典型Nd
(1)鉴别LPAI在1月龄以上的家禽中更为常见,尤其是成年蛋鸡;但非典型nd鸡可在任何年龄感染
,多见于40-60日龄、100-120日龄和产蛋后期三个阶段,死亡率较高(
(2)LPAI一般表现为产蛋量急剧下降,一周内产蛋量下降率可达50%;而非典型Nd
较温和,产蛋率约为30%(
(3)蛋壳品质的差异表现为蛋壳品质的变化(如畸形蛋、无壳蛋、碎蛋);而非典型nd主要表现为卵
壳色的改变(
(4)LPAI表现为stic气管内有ky分泌物和出血点,输卵管内有明显的卵泡充血、粘液和水肿;不典型nd表现为气管、喉部出血,尤其是腺胃、肌胃肿大出血,肠淋巴结肿大出血,输卵管无分泌物,轻度炎症。H9N2病毒在中国北方鸡群中很常见。农场通常采取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来控制病毒的传播。禽流感病毒H9N2具有变异频繁的特点。建议养殖场采用与本地区流行株高度同源的疫苗进行免疫(
3.流行株传染性支气管炎(IB)的ic
IBV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对不同器官的组织趋向性造成不同的病理改变。据此,IBV可分为呼吸型、肾型和后来流行的所谓“腺胃型”。在养殖场中,该病的发生常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大大增加了鸡的死亡率,给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带来很大损失。我国关于IBV的最早报道是1953年左右,1990年李康然从广西分离出肾型IBV。1995年杜元钊等人在胶东地区分离到了生殖型
,1996年王玉东等人报道了腺癌的发生胃型。1997年,王洪宁从北京、天津、河南和上海分离到53株病毒。突变株中mass、t、gray和hotle的比例分别为19.7%、21.1%、9.3%和3.9%,43.4%。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是群体型、t型和突变型毒株(
2014年,赵继勋等研究人员发现,在重复接种M41相关疫苗(如H120、H52等)时,我国IB的主要流行毒株属于4/91型(以QX和yn毒株为代表),占临床分离菌的80%以上。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IB疫苗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04年,王宏宁等人制备ibvm基因DNA疫苗。2011年,刘胜旺研制出具有良好免疫原性和交叉保护性的弱毒疫苗株ldt3-a,并研制出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已投放市场(
目前,肾型Ib和呼吸型Ib在养殖场较为常见。Ib型肾的病变首先出现在呼吸道,然后扩散到肾脏。结果表明:饮水量增加、痢疾、急性肾功能衰竭、严重脱水是肾功能不全所致;尸检病理改变为肾脏肿大出血,大量尿酸盐沉积于肾脏,形成“斑点肾”半坡形。另外,AIV混合感染常导致气囊炎症,继发感染E。大肠杆菌引起多种疾病,给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除了呼吸道症状外,鸡还发生了一系列死亡。尸检发现喉部和气囊混浊,气管有粘膜栓子和肿胀(大部分农场主要用H120、28/86和H52免疫以控制传播)。然而,近年来新的突变体的出现使得传统的
疫苗免疫效果并不理想。赵继勋教授认为,应该用H120和4/91型疫苗来预防流行性感冒在中国。一般情况下,第一种活疫苗接种3天,第二种疫苗接种20天左右。之后,按照免疫程序进行定期免疫(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ve bursal disease,IBD)
)IBD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它不仅会导致鸡的死亡,还会抑制鸡免疫器官对其他传染病(如NDV、AIV等)的免疫应答。该病在北方地区常以超强毒株和变异株的形式出现,呈现出新的流行特点,这也给我们的防控工作带来了困难。鸡和火鸡是IBD的天然宿主。不同品种的鸡具有不同的易感性到IBD。结果表明,白来航鸡反应最严重,死亡率最高。自然日龄鸡IBD感染率为1~4月龄,3~6周龄鸡发病率较高。2005年,山东地区的试验报告显示,病鸡平均发病率为69.6%,平均死亡率为11.3%。该病的发病季节一般集中在夏秋季,但近年来有逐年发展的趋势
鸡的主要特点是发病率低、死亡率高、怕冷、精神疲劳、粪便洁白,有时会堵塞肛门、排便困难。验尸后发现有条纹的下摆胸部和腿部肌肉出血,法氏囊轻度出血和水肿。3~6周龄后,鸡的症状和病变不明显,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鸡和蛋鸡一般为散发性,发病率低,但临床表现为腹泻,严重脱水,腺胃与肌胃交界处出血明显,肾增大严重时出现“斑肾”。应与肾侧支类型区分。其分化关键是法氏囊比正常法氏囊大3~4倍。发病后,免疫器官法氏囊受到损伤,易引起感染继发感染,如马立克氏病、支原体和曲霉菌病。预防和控制该病最有效的措施是接种疫苗,主要使用活疫苗和灭活疫苗。首次用灭活疫苗对鸡进行免疫,然后用灭活疫苗或灭活疫苗与减毒疫苗(传染性喉气管炎(ILC)
)联合免疫鸡。鸡群存在养殖密度高、饲养管理不科学、免疫程序不完善等问题,导致ILT的发生。目前尚无有效的化学治疗方法也是集约化养殖场的主要鸡病之一(鸡是
ILT的主要宿主,珍稀鸟类易受感染。结果表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对未免疫的4~10月龄鸡高度敏感。临床症状和病理改变明显,死亡率高。高温对病毒有抑制作用,除夏季三个季节外,其他季节都易发生。本病发病率高,约90%~100%,死亡率较低,约5%~50%。感染鸡和感染鸡是主要的传染源,传播方式是通过呼吸道。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因此,要做好鸡舍的清洁消毒工作,做好预防接种工作,减少养殖场的损失。ILT可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改变进行初步诊断,但在实际生产中应与粘膜鸡痘和传染性鼻气管炎相鉴别。ILT的症状和病理变化如下:
(1)发病年龄:主要发生在成年和成年蛋鸡(
(2)特殊症状:痉挛性咳嗽、口哨、打鼾、咯血或痰中带血(
(3)尸检病理变化:气管黏膜大面积水肿,气管潮红,支气管大量渗出物,喉部严重糜烂坏死干酪状地层。目前,在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下,规模化养鸡场的发展越来越迫切,ILT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轻度ILT更为普遍。目前,受感染的养鸡场通常采用弱毒疫苗预防疾病的发生,从未发生过疾病的养鸡场一般不建议接种。近年来,由抗传染性喉气管炎单克隆抗体制备的疫苗由于弱毒疫苗
的毒力较弱,使用趋势增加。马立克氏病(MD)
MD能抑制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产生,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压迫性疾病。目前,MD是唯一可以通过疫苗预防的癌症疾病,因此农场希望通过对MD流行的研究,找到更好的预防MD的免疫途径和方法。MD多发生在3~8月龄鸡,在蛋鸡发病后持续8个月左右。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MDV野毒株与rev的共感染非常普遍。由于毒力的增加,MDV的发病年龄提前。发病3-4周后,有肿瘤形成。一个月后,症状恶化,导致更高的死亡率。不同地区MDV感染情况不同,这与养殖场的饲养管理方式、病毒的毒力、hea等因素有关鸡的lth状况及其他因素。当E。鸡的大肠杆菌、球虫病等疾病普遍存在,鸡的抵抗力差,生长缓慢,MDV感染率显著增加。目前尚无有效的化学药物治疗MDV。一般来说,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可以发现MDV新的流行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防控措施(在
MD的急性暴发中,雏鸡出现抑郁、食欲不振、共济失调,然后出现肢体瘫痪,俗称“分裂”。分裂是
MD的特征性症状,部分病鸡虹膜受损,视力下降虹膜消失了。瞳孔边缘不规则,后期仅为针头大小瞳孔。MD最明显的病变是周围神经,最常见的是内脏大丛和坐骨神经丛。解剖后,损伤神经丛横纹消失,颜色变浅。病变一侧坐骨神经明显肿胀,肿胀程度为正常的2~3倍以上。内脏器官的病变多见于卵巢、肾、心、肠等脏器和组织等部位,使整个脏器多次肿胀(
目前,典型的神经性MD发病率低,而内脏性MD发病率高,发病率高母鸡卵巢疾病的发病率也很高,严重影响母鸡的生产性能,内脏MD的结局主要是死亡。疫苗接种是农场预防MD的有效中心策略,目前使用的疫苗主要有单价疫苗和二价疫苗。CVI988、火鸡疱疹病毒(HVT)和814单价疫苗在实际养殖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HVT和SB1二价疫苗用于种鸡免疫。一般建议雏鸡在孵化后24小时内接种疫苗,在发病高发区
鸡14~17日龄时应接种两次疫苗我国北方地区的lems,如养殖方式多样、监测不合理、免疫程序混乱等,这些病毒病普遍存在,给养鸡业造成损失。因此,要做好规范化大规模养殖、疾病流行病学监测,系统研究各种疾病免疫过程的影响因素,为防治这些病毒性疾病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