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养殖信息网 - 首页 - 养殖资讯 - 养殖新闻 - 当坐骨神经受损时病鸡一侧腿发生不全或完全麻痹

当坐骨神经受损时病鸡一侧腿发生不全或完全麻痹

编辑:养殖网 浏览: 297次

马立克氏病(MD)是鸡的一种淋巴增生性肿瘤。它的特点是外周淋巴细胞浸润和增大,四肢(翼)麻痹,性腺、虹膜、各种器官、肌肉和皮肤的肿瘤灶(

是一种世界性疾病。马立克氏病、新城疫和传染性法氏囊病是威胁养鸡业健康发展的三大疾病之一。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本病的病原体属于疱疹病毒B亚群(细胞结合病毒)。可分为三种血清型:1型,对鸡有致病性和致瘤性。主要菌株为超级病毒弱毒(MD5等)、强毒(JW、GA、京1等);血清型2,对鸡无致病性,主要菌株为SB1和301B/1;血清型3是一株火鸡疱疹病毒(hvt-fc126),对鸡无致病性,但具有良好的抗性(

,该病毒能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产生典型的痘点,卵黄囊接种效果较好。可在鸡肾细胞、鸡胚成纤维细胞和鸭胚成纤维细胞上生长(粪便和被褥中的病毒可在室温下存活4-6个月)。细胞结合毒素能在4℃下存活2周℃, 37点18小时℃, 50分钟30分钟℃ 60岁时只有1分钟℃( (流行病学

鸡易感,火鸡易感,phea易感桑特和鹌鹑感染较少,哺乳动物没有感染。特别是这些鸡的毛囊上皮中有大量完整的病毒,经皮肤代谢后污染环境,成为自然条件下的主要传染源(

疾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受污染的饲料、饮用水和人员也可携带病毒传播。孵化场的污染可增加雏鸡的传染性(

1日龄雏鸡最易感染,2~18周龄雏鸡可感染。母鸡比公鸡更易受感染。莱航鸡的抗药性强于普通鸡f肉鸡(临床症状潜伏期

一般为3-4周。症状一般出现在50日龄以后,70日龄以后死亡,90日龄以后达到高峰,30周龄以前很少出现症状。偶有3~4周龄雏鸡和60周龄雏鸡

发病,发病率差异很大。一般来说,肉鸡为20%至30%,每只为60%,蛋鸡为10%至15%,严重疾病为50%(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神经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神经型

)常侵犯周围神经,尤其是坐骨神经和肱神经。当scia抽搐神经受损,病鸡一条腿不全或完全瘫痪,站立不稳,两腿呈劈叉状前后伸展,为典型症状。当臂神经受损时,翅膀下垂;当支配颈部肌肉的神经受损时,病鸡低头或歪颈;当迷走神经受到损伤时,鸡的内脏就会麻痹或扩张,食物就不能下去了。一般来说,病鸡精神状态良好,食欲旺盛,但往往因缺水而脱水,因缺乏饲料而筋疲力尽,或被其他鸡踩踏,最后死亡。在大多数情况下,病鸡被淘汰(

2.内脏型

在50-70日龄鸡中很常见。病鸡无精打采,食欲不振,羽毛疏松,冠苍白萎缩,有的冠呈黑紫色、黄白色或黄绿色,痢疾,体重迅速减轻,胸骨似刀片,触诊腹部可触及肿块。病鸡脱水、昏迷,最后死亡(眼型

在病鸡中少见。一旦出现,病鸡的瞳孔就会缩小,严重时只有针尖大小;虹膜边缘不规则,呈环状或斑点状,颜色由正常橙色变为弥漫灰白色,呈鱼眼状。轻的人对光的强度反应缓慢,重的人失去了对光的调节能力轻,最终失明(皮肤类型

是罕见的。鸡毛脱落后,常在家禽加工厂发现。主要表现为毛囊肿胀或皮肤结节(

神经型和内脏型在临床上较为常见。部分鸡群以神经型为主,内脏型较少,一般病死率不到5%。有些鸡以内脏型和神经型为主,危害大,损失大,死亡率高 (4) 病理改变

神经病变多见于神经型。损伤神经的横纹(常见于腰骶神经和坐骨神经)消失、变灰或消失黄色,或增厚水肿,比正常大2-3倍,有时较大,常侵犯一侧神经,有时侵犯两侧神经(

内脏型主要表现为多种内脏器官出现肿瘤。肿瘤呈结节状,圆形或近圆形,数目大小不一,略凸出脏器表面,切面灰白,脂肪样。常侵犯的器官有肝、脾、性腺、肾、心、肺、腺胃、肌胃等,有的肝脏无结节性肿瘤,但肝脏异常肿大,比正常大小大5~6倍。正常小叶结构消失,表面呈肉质h或颗粒状。性腺肿瘤很常见,甚至整个卵巢都被肿瘤组织取代,呈现菜花状肿胀。腺胃外观变长或变圆,胃壁明显增厚或不平。切开后腺乳头消失,粘膜出血坏死。一般法氏囊无明显改变或萎缩(

(V)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及典型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对于临床上难以判断的,可送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检查、组织学检查和核酸探针检测对于诊断

琼脂扩散试验方法简便易行。用马立克氏病抗血清检测病鸡毛囊中马立克氏病病毒的存在,适合于田间和基层单位。具体方法是用8%氯化钠溶液配制1%琼脂倒置板,钻孔、中心孔及周围6个孔,在中心孔滴入定量抗血清,在周围孔内放置少量生理盐水,然后从病鸡腋下拔出羽毛,从根尖切下2厘米长的一段,每个孔周围只放一个羽毛材料,室温下在湿板中孵育2-3天后,即成观察到羽毛中央孔与血清之间出现白色不透明沉淀线。但它只能判断鸡是否感染,而不能判断肿瘤(

内脏马立克氏病是否应与淋巴细胞白血病鉴别。马立克氏病和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眼部变化非常相似。主要区别是马立克氏病常侵犯周围神经、皮肤、肌肉和脾脏,侵犯时法氏囊可能萎缩,而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则不然。法氏囊受侵时结节性肿瘤多见

(VI)防治

1.综合防治措施

1.加强环境卫生十分重要养鸡的消毒,特别是孵化卫生和鸡舍消毒,防止鸡的早期感染。除此之外,即使鸡出壳后立即接种有效疫苗,也难以预防该病的发生,因此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鸡的生活条件,提高鸡的抵抗力是十分重要的。不良的饲养管理、恶劣的环境条件或球虫病等传染病往往是重要的诱发因素③ 在购买鸡苗时,坚持自养自养,防止病毒带入鸡舍。采用全进全出饲养系统,防止不同年龄的鸡混入同一鸡舍(

预防应激因素和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贫血病毒病、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等引起免疫抑制的疾病,etc(

5.疾病的治疗。一旦疾病发生,将感染部位的鸡全部移走,对鸡舍进行清洁和消毒,然后空置几周,再引进新鸡。一旦开始育雏,中间不应添加新的鸡种(疫苗

。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种类很多,主要是进口疫苗和国产疫苗。这些疫苗不能抵抗感染血清型1疫苗主要是齐鲁制药厂兽药分厂生产的弱毒毒株cv1-988和814疫苗,其中cv1-988应用广泛;我国血清2型疫苗主要包括sb-1301b/301A/1和Z4株。SB-1应用广泛,通常与火鸡疱疹病毒疫苗(HVT)联合使用,可预防强毒株的感染,保护率达85%以上;HVT可干扰鸡马立克氏病病毒,一般在1日龄时免疫,但不能保护鸡不受病毒感染;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HVT疫苗失败,部分原因是由于存在高滴度的超级病毒市场上已经有了新的毒株、二价或三价疫苗,如SB-1+fc126和301B/1+fc126。免疫后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能抵抗强毒株的攻击(HVT和cv1-988等单价疫苗可在1日龄时接种)。在某些地区,一天龄和3-4周龄的疫苗可以接种两次。为避免血清1型或2型母源抗体的影响,父母和子女可使用SB-1或301B/1+HVT(

等二价疫苗。3.免疫失败的原因及预防

(1)接种剂量不当。常用的商业疫苗要求每剂量含有1500-2000个菌斑形成单位以上,接种7天后会产生免疫力。如果疫苗储存时间过长或稀释不当,接种程序不合理,或稀释后的冻干疫苗在1小时内没有用完,将导致疫苗剂量不足和免疫失败(

(2)鸡在早期接种疫苗后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才能产生免疫力。然而,疫苗接种后3天,鸡易感染马立克氏病并导致死亡,HVT疫苗不能预防马立克氏病强毒株的感染。因此,有必要改进卫生措施以避免早期感染,但要防止多日龄鸡的感染是很困难的(3) 母源抗体干扰血清1、2、3型疫苗病毒易受同源母源抗体干扰,无细胞疫苗较细胞结合疫苗易受影响,但对异源疫苗的干扰效果不明显。为此,免疫过程中可作以下调整:(1)增加HVT剂量或使用其他疫苗病毒,3周龄被动抗体消失后再接种;② 对不同世代的鸡选用不同的血清型,如1型减毒血清疫苗亲本和HVT疫苗子代;③ 细胞联合HVT疫苗是常用的疫苗(存在超强毒株

(4)传统的vac电影不能有效抵抗马立克氏病超强毒株的攻击,导致免疫功能衰竭。用814+SB-1二价疫苗对可能有超毒力株或814+SB-1+fc126三价苗的高发鸡进行了免疫,取得了满意的防治效果

的遗传易感性)

(5),因此很难进行有效的免疫接种,甚至在接种后仍易感。因此,应选择具有遗传抗性的种鸡(

(6)免疫抑制和应激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和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可降低鸡的免疫力d)鸡对马立克氏病的免疫保护能力下降,环境应激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是马立克氏病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总之,疫苗接种是控制马立克氏病的重要措施,但其保护率达不到100%,因此鸡群中仍有少量病例,不能完全依靠疫苗接种,加强综合防疫措施十分必要

本文由(养殖信息网)栏目整理发布:http://www.yangzhixinxi.com     养殖网     养殖项目

养殖新闻相关阅读
查看更多养殖交易信息
养殖百科 查看更多
养殖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