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畜禽产品的需求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畜禽养殖业是高污染行业,加上近年来无序发展,畜禽污染已成为影响农村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成为公众投诉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如果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畜牧业将失去发展潜力,也会留下潜在的环境污染。目前,迫切需要从发展的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
规划引领发展。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好的解放军规划和布局。畜禽养殖业需要更加科学的规划和区域布局。畜禽养殖业的规划既要有利于发展,又要考虑环境保护。要结合当地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污染治理和减排目标,贯穿生态保护红线理念。根据适宜区、限制区、禁区,可以统筹规划一个地区乃至一个乡镇的畜禽养殖业布局。发展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禁止在城市居民区、文化教育科研区和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区域居住。在接近或接近禁地的区域,要适当限制,控制总量,逐步禁止种植。在适宜养殖场和养殖社区建设的地区,要重点扶持、鼓励发展,形成规模化集约发展的集群。规模化经营是畜禽养殖业的发展方向,规模化经营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建设污染防治设施、综合利用废弃物根据《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畜禽养殖场、养殖区的具体规模和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农牧业主管部门备案。目前,各省尽快明确全省规模养殖标准尤为重要,为市、县、乡政府制定养殖发展规划和污染防治规划提供政策依据,促进养殖发展畜禽养殖业健康发展(
以政策支持发展。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一是建设初期在用地、信贷、手续办理等方面的支持;二是运营阶段电价、污染治理和垃圾利用的支持。在政策支持上,有关部门要相互沟通,顾全大局,防止政策“打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大型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规定并结合当地实际,完善对养殖企业的引导和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遵纪守法、注重管理、手续不全、注重环境效益的养殖企业先行发展,享受优惠政策和补贴。在政策支持方面,要综合各种意见,特别要重视环保部门的否决权。对不符合环保标准或存在污染隐患的企业,不给予任何政策扶持和财政补贴,逐步淘汰和关闭(
通过监管促进发展。加强监管是减少畜禽养殖企业污染的常态措施。养殖业监管应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明确责任,即养殖企业的主体责任、地方乡镇政府的管理责任、县(市)畜牧业、农业的监管责任,环保等职能部门(二是抓好管理的环节和重点。在建设初期,必须根据当地的规划和建设规模,合理选址,实施环境保护精神影响评价,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出的污染控制措施。根据养殖规模和污染防治需要,建设相应的畜禽粪便、污水和雨水分流、畜禽粪便和污水储存、畜禽粪便厌氧消化堆肥、有机肥加工、沼气生产、沼渣分离运输等设施,建设污水处理、畜禽胴体处理等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或者委托他人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在运营阶段,环保部门要加强全天候监管。目前,养殖业的监管主要由环保部门自然生态(农村环保)部门负责。但随着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和环境监理机构执法权限的明确,环境监理部门理应承担起现场监督的责任。畜牧、农业、科技等部门要配合环保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形成合力,畜禽养殖企业要切实履行环境管理义务,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自觉注重环境效益,愿意投入污染防治和废弃物利用,运用先进技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积极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妥善解决现有信访案件和网络舆情,最大限度地维护当事人利益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