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养牛场的建设影响种牛增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温度,这在冬、夏两季尤为明显。新型棚式育肥牛场利用这一点,将养牛场建成南北走向,其优点是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在11:00-13:00点进入棚舍的阳光比较少;而在冬季,太阳高度角小,也不影响进入棚内的直射阳光,便于冬季保暖,夏季防暑。中间是饲料道,两边是粪道。饲料从北面的氨化池和饲料库运入,粪可自粪道运向南面的蚯蚓养殖场。亦即饲料道与粪道不交叉,可防止饲料污染,保持清洁卫生。
养牛场两侧是拴牛墙,牛下槽后可直接牵到后面的拴牛墙,占地面积小,省工。冬季,棚下沿四周用塑料薄膜围70厘米,再往下1.8米用帆布围起。白天牵牛时卷起帆布,并清粪。70厘米高的塑料薄膜既挡风又便于透过阳光。这样可提养牛场温度10—15℃,对保证育肥牛冬季增重十分重要。顶棚为层叠式结构,留一条8厘米的缝,便于通风换气。该设计在夏天特别重要,在阳光照射下,棚下气温上升,热空气自该缝流出,冷空气不断补充,形成对流。可有效降低棚下气温。地面用立砖砌成,牛不会滑倒。
采用这种养牛场,在冬季1月份最低气温-13—-15℃时,牛舍温度可保持3—7℃,肉牛日增重可达1.65公斤,比对照组高36.4%,节省饲料26.7%。夏季在室外气温34%,相对湿度80%情况下,新型牛舍内温度为31℃,相对湿度59%;旧养牛场内温度为33.5℃,相对湿度80%。肉牛在新型养牛场平均日增重达1.07公斤,提高12.5%。每公斤增重消耗精料3.27公斤,降低8.7%。
养牛场饲养密度对种牛增重也有影响,1.2米宽的牛位比1米宽牛位对育肥牛增重有利。

二、露天育肥场的设计与建造露天育肥场可采取机械给料,清粪方便。育肥牛不拴系管理,适合进行肉牛的培育和肥育,尤其适合幼牛的培育。幼牛在阳光下自由运动,利于骨骼肌肉的发育和生长。节省劳力,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饲养密度以8平方米/头较为合理。
三、种公牛养牛场可采用半开放式种公牛舍,每栋21个牛位,每个牛位宽4米,长12米。其中牛床16平方米,运动场48平方米。饲料道宽2米。每个牛位用金属栏杆和立柱隔开。地面为混凝土。舍顶为钢筋混凝土。每栋牛舍的东端设两间饲料间,每个牛位设单独饲槽和饮水器,牛床中部放一块橡胶垫,牛床与运动场间留有排尿沟。种公牛在单独牛床内管理,橡胶垫防止水泥地面打滑并利于公牛躺卧休息。牛只可在运动场沐浴阳光自由运动。
四、综合利用牛粪新型养牛场可以建造牛粪的综合利用场所。如用牛粪养蚯蚓,这样也可以降低环境污染。
本文由(养殖信息网)整理发布:http://www.yangzhixinxi.com/